推荐理由:在困境面前,有多少人会检查自己的信念是否失效?有多少人通过自我提问来转换自己的信念,从而寻找问题解决的可能性。本文作者从一个案例开始,讲述了信念是什么,个人信念的形成原因,信念转换的方法。通俗实用,启发思考。
特此推荐!
一对自由恋爱的夫妻,不顾父母的反对,甜甜蜜蜜地走进了婚姻殿堂。婚后很快有了自己的女儿,夫妻俩生活虽然不够富裕,但却努力经营着小家庭。有一天,妻子带着女儿从父母家住了两周返回,迎接她的是丈夫留下的一封分手信和数月的消失。
自己五年的风雨与共,掏心掏肺,换来的是晴空霹雳,心碎一地,伤透了心的妻子被丈夫冷冰冰浇灭了对生活和婚姻的美好期待,她脑子里冒出很多信念,如“不被父母祝福的婚姻不长久”、“男人有钱就变坏”、“一定是第三者插足导致男人变心”等等。这些信念无疑会加重她对现状的不接纳,影响情绪和行为。那么她该如何转换信念,开始自愈呢?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信念。信念,是一个人相信的观点和想法;对事物的判断和观点认定是事实或者必将成为事实;“是对某人或某事信任、有信心或信赖的一种思想状态”。本文中的信念不同于信仰,信仰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一个人有很多信念,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信念不会永远正确或者有效,如果永远正确或有效就没有失败可言了。
个人信念是怎么形成的呢?
个人信念的形成与自己、他人和社会环境都有关系。
第一,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父母、长辈、老师或其他权威人士灌输给我们的。如“听话才是好孩子”、“学习好才有出息”等,每个人不同的成长环境中得到的信念不同,这些信念经常在很长时间甚至一生中我们都会深信不疑。
第二,我们亲身经历的关键时刻或重大事件也会让我们形成一些信念,如升学、入职、住所搬迁、家庭变化、国家大事等。比方说,提倡公筷和分餐改变了人们的就餐理念和方式。
第三,从别人的经历或从读书学习中习得或总结出来的思想感悟。比方说,有人认为成功是升官发财,有人认为是家庭幸福;有人认为运气是靠自己努力争取来的,有人认为是拜老天所赐。
有时,个人信念因为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会变得松动、增加、替代或升级。也就是说,人的一生需要对自己的信念进行维护,尤其是随着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的改变,信念也会改变。
如何转换信念呢?
转换信念的有效方法可以分三步走:检查——提问——转换。
很多时候,我们的困境是因为我们不清楚自己的问题本质,就急着寻找问题的答案,有些问题甚至没有答案。有一种方法是我们面临问题时不可忽略的自救,即通过自我检查问题信念,向自己不断提问,发现问题,转换信念,从而改变行动。
下面举几个例子:
第一,检查信念是否绝对化和笼统化,常用的语言有“绝对”、“一定”、“只有”、“所有”、“全部”、“都”、“每次“、“总”等。转换方式就是表达具体化。
比方说,上面提到过的信念“男人有钱就变坏”,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那个女人对再婚的影响。试问:是所有的男人有钱都变坏吗?自己真正了解多少男人?身边有没有虽然有钱但也没变坏的男人呢?有多少钱算有钱?
又如,有人坚信不疑“只要努力我就一定能被认可”。试问:真的一定能吗?有没有其他可能性?“被认可”这个结果是由自己决定吗?
经过信念的检测,我们可以试着松动和改变:“这个男人现在不可靠了”,“努力不一定被认可,却能增加可能性”,当这些信念得到维护后,人的情绪或状态就会发生改变,增加更多可能性。
第二,检查信念是否规则化和命令化,常用的语言有“必须”、“应该”、“一定要”、“只能”等限制性词语。转换方式是多一点开放思维,少一些限制性的规条,尝试允许和接纳。
比方说,有些人有这样的信念“儿女必须结婚生子,否则就是不孝”。试问:儿女的孝顺只有结婚生子吗? 结婚生子是谁的事?
又如,面对自己默默的倾心帮助而对方毫无感恩之意,甚至视为理所当然,有人非常不爽,可能是这样的信念所引起“人必须有感恩之心”。试问:自己的帮助对方了解多少?被帮助的人都一定懂得感恩吗?帮助别人时自己的出发点是什么?
其实,很多时候我么认为的“应该”和“必须”是从我们自己这个视角来看,很多行为和感受背后都有着人们不同的信念和理由,而我们不一定互相理解。如果上面的信念改为“儿女结婚生子是很多父母希望的孝顺之一” ,“感恩是一种美德”,我想当事人的情绪和行为影响会有不同。
第三,检查信念是否区分了事实和概念。这类信念有很多,往往会给自己或他人贴上不同的标签。转换方式就是理清真相,找到出口。
比方说,有人说“我思想肤浅,很自卑”。试问:肤浅是怎么描述的?每个人的思想层次都是一样的吗?思想深刻的人会有哪些不同的做法?我在这件事上暂时有自卑情绪吗?我有哪些自信的地方呢?
又如,看见有人花不少钱买来自己不认可的产品,随即贴标签说“这人脑袋有毛病,简直是个傻子”,试问:产品都是针对市场需求的,买卖产品是一种选择,和傻人有怎样的必然联系?买这个产品的人都是傻子吗?
我们时常会把事实、情绪、概念等混为一谈,把事物发展的必经过程当作结果,把个人的思维模式和内心世界套用在他人身上,我们可以试着来挑战自己,看看自己的观点和信念与事实间有没有必然的关系。上述的信念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换个视角:“我意识到了自己的思想层次,我相信会逐渐提升”;“我很好奇这个人会花这么多钱买这样的产品,他看到了其中的价值”。
当然,本文举例中所有信念的转化都有更多的可能性或多样性。
总之,当我们遇到困境或者希望改变的时候,我们可以对自己的信念进行自查并维护。因为对于同一件事,我们每个人不同情境下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不同的看法,也就是说我们的信念是可以重新被认识、被评估和被转化的,从而服务我们的行为,引导新的结果。
“信念是有益的,但它不具有真理性。”
图文|露筠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