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原文]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译文]
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他向外奔逐得越远,他所知道的道理就越少。
所以,有“道”的圣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不妄为而可以有所成就。

[我的理解]
这个章节,讲到了一个不出门户就可以知晓天下之事,这个层面讲的是一个道的理解,道的来源有多种,自然之道也是其中的一个道,就像是自然生长的一个生态链。
植物从一个小种子,通过大地泥土的呵护,慢慢地抽芽生根长叶。
在自然的阳光雨露的灌溉之下,慢慢地吸收营养养分,然后茁壮成长成一棵棵花草树木。

鲜花的苗有了养分,它就可以开出美丽的鲜花,鲜花由盛开到凋落,这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
树木有了自然界中的养分,它就可以成长为苍天大树,可以成为各种工业和生活中的用具,工具,辅助利益到很多的人,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也会让树木的树叶产生变化,最终有了叶落归根的自然生物链。

清朝诗人:龚自珍有首古诗
《已亥杂诗》
清朝: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春夏秋冬,鲜花的凋落是为了来年的花长得更美,树叶的凋落滋养了大地,营养了树根的成长。
这也好比我们读书,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人生,需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不仅要阅尽人生百态,走过城镇山川,也要畅游于古今中外的文字里,获取属于自己内心的强大和厚重。手捧书籍,读到的是文字,品味的是精彩,用文字填补内心的空虚寂寞,明了孤独的行走中,也能获得一份豁达从容,和自己想要的快乐。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弗朗西斯·培根《论读书》
[延伸阅读1]王弼《道德经注》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事有宗而物有主,途虽殊而同归也,虑虽百而其致一也。道有大常,理有大致,执古之道,可以御今。虽处於今,可以知古始,故不出户窥牖而可知也。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无在於一,而求之於众也。道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搏之不可得,如其知之,不须出户。若其不知,出愈远愈迷也。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
得物之致,故虽不行,而虑可知也。识物之宗,故虽不见,而是非之理可得而名也。
不为而成。
明物之性,因之而已。故虽不为,而使之成矣。

[延伸阅读2]苏辙《老子解》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性之為體,充遍宇宙,無遠近古今之異。古之聖人,其所以不出戶牖而無所不知者,特其性全故耳。世之人為物所蔽,性分於耳目,內為身心之所紛亂,外為山河之所障塞,見不出視,聞不出聽,戶牖之微,能蔽而絕之,不知聖人復性而足,乃欲出而求之,是以彌遠而彌少也。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性之所及,非特能知能名而已,蓋可以因物之自然,不勞而成之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