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知乎看到了一个问题——你最后悔读过的书是哪本,大概想了一下,后悔读过的书基本都是高中时代读的。那时候学校旁边有个邮局内部的图书馆,我跟管理员软磨硬泡,搞了个图书证,然后经常逃课去看各种书——各种烂书——金庸新、古龙巨的作品,卫斯理,郭敬明,以及各种所谓的外国名著以及主角换了个名字的盗版外国名著——因为没有什么书,所以什么都看。
《悟空传》就是当时看过的一本,翻来覆去看了十多遍,不过这么多年,也没有好意思和别人提过喜欢过这本书,因为另一本当时看过十多遍的书是郭敬明的《左手倒影右手年华》,所以,我非常非常非常不相信那段时间的审美。
这几天电影上映,看到一大堆好评,顿时有了底气,所以翻出来书,用了大概半个小时重看了一遍,即使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还是能背下来一些句子……
看了一遍,想明白了当为什么会喜欢这本书,还有,想起了当个年中二、热血、特立独行的小傻逼,觉得还挺可爱的,所以想说一下。
是为记。
第一大主题:自由与反抗
来来来,随意感受一下:
若天压我,劈开那天,若地拘我,踏碎那地,我等生来自由身,谁敢高高在上.
我虽然是只猪,但我, 不,任,你,们,宰!
我等生来自由身,谁敢高高在上。
还有那句大家都知道的: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我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这种韵律感十足,蛊惑性极强的句子,简直让十五、六岁的我感到燃爆了。
青春期是自我意识的觉醒,慢慢意识到自我与老师、父母的认知的矛盾,而青春期大脑发育不完善,只有认知,没有处理认知的能力,所以青春期冲动、热血,总想反抗点儿什么,但具体想要反抗什么却说不清。如果恰好有一个比较强势的父母或者老师,他们就会成为靶子。
我的叛逆可能来得要晚一些,或者说,根本就没有来过,因为实在找不到一个可以反抗的靶子,父母开明,因为成绩不错老师也给了足够的自由度,所以那种隐隐的想反抗点什么的想法,始终找不到一个落脚点。
《悟空传》里的齐天大圣,让当时的中二少年有了一个完美的代入感——这天地拘束了我的自由,既然没啥反抗的,操,那我就砸了这天地,霸气死了。
对那时候的我来讲,最大的不自由可能就是翻墙逃课的时候容易被抓,而慢慢长大,明白了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不自由,这些不自由慢慢具体起来,却发现反抗这些不自由一点也不酷。
你要反抗那些“爱”的束缚——他们说,你要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他们说,你该结婚了,他们说,该有个孩子了……他们爱你,虽然你深深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你知道你的父母是真正的爱你人。可是你不想,你说“不”。他们爱你,所以他们尊重你的生活,但你看得到他们努力隐藏的担心,你知道他们担心,但你转过头,假装没看到。你努力工作,拼命赚钱,拼命给他们钱,你其实就是想告诉他们:看,我过得很好,你们不用担心。
你要反抗那些“传统”的束缚——你是同性恋,可是他们说你们不能结婚,他们说,你怎么可以和男人结婚?可是你爱他呀,你就想和他一起生活,你努力工作,努力争夺话语权,你希望未来,有那么一天,当你身患绝症,那个决定放弃治疗或者接受风险手术的人,可以是那个你爱的人、爱你的人,你希望有一天你死了,可以把你的遗产留给你爱的人,让他的未来过得舒服一些,所以你默默坚持。
你要反抗那些“愚蠢”的善意——你感冒了,他们告诉你,你这是阴虚,要经常吃一些阳性的中药调理身体;你怀孕了,他们告诉你,你吃这两种中药,可以保证你生龙凤胎;你终于没被毒死生完孩子了,他们告诉你,坐月子期间,你哪都不能去,不能开空调开风扇,门窗紧闭,穿棉衣棉裤,不然将来会影响你的身体——你不反抗,可能就没有将来了。
你要反抗那些不公正的规则和潜规则——你开始明白,拘束你自由的从来不是这天地,而是那些有枪的人。你开始明白,你要反抗的从来都不是虚无的天与地,而是那些真实的恶,你无力反抗,你可能永远不会身先士卒,但你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你告诉自己:你和他们不一样。
你慢慢懂了,反抗也不是一棒子砸过去,而是努力了解这个世界,默默地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被这个世界上明显的恶和不那么明显的恶裹胁。
没有血与火的宣战,没有冲动和热血,你努力弄清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你看到了各种黑暗,但你仍然爱这个世界,你没有想改变什么,你只是努力不让这个世界所改变。你不再幻想一棍子砸过去,这诸佛就烟消云散,你告诉自己:慢慢来,这个世界总会变成你想要的样子的,至少,你自己变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第二大主题:人生与虚无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在十五六岁那个中二的年龄里,我经常问自己这些问题。那个时候,我经常会有一种错觉,不知道别人有没有过,觉得这个世界只有自己,所有的其他事情都是虚幻的,一瞬间觉得虚无,孤独。还好就是,那个时候热爱数学,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做两道数学大题,瞬间就热爱世界了。
现在想想啊,简直好笑,但那个时候确实每天思考一些乱七八糟的哲学问题。
《悟空传》里那些似是而非,看起来高深莫测的句子,恰好让我产生了共鸣。
你跳不出这个世界,是因为你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大,一旦你知道了,你就超出了它。
所谓解脱,不过就是死亡。所谓正果,不过就是幻灭。所谓成佛,不过就是放弃所有的爱与理想,变成一座没有灵魂的塑像。
若是不悟,千里万里也是枉然,若是悟了,脚下便是灵山。
直到现在,我也没“悟”,不过内心平静了,因为不想“悟”了。
朝闻道,夕死可矣。刘慈欣有一个小说叫《朝闻道》,细节忘了,大概的情节是他们造了一个“真理祭坛”,科学家们可以在上面得到自己要知道的真理,然后就被毁灭掉。
我想,十五、六岁时候的我,肯定会跑过去问明白这个世界的真理,然后死掉的。因为那个时候并不懂生命的意义,而且也相信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这么一个真理。
可是现在我不信了,想要了解这个世界的动物、植物,可以去看生物学,想要了解宇宙的奥秘,可以去看天文学,想要了解人的内心,可以去读心理学……如果现在有人告诉我这个世界真有一个一句话就说得清的真理,我认为,他一定是一个骗子,这个所谓的真理,还不如“42”更可信。
我能理解十四五岁那种无地放矢的虚无,我甚至敢夸口说,我能了解那些哲学家们的虚无。只有问题,而找不到答案,怎么可能不虚无?不同的是,那些哲学家们生活的那个时代,没有能力找到答案,而十四五岁的我,不知道怎么去找答案。
还好,我有一把对抗虚无的钥匙,就是好奇心。
有了这把钥匙,我找到了很多看起来接近标准答案的答案:
我是谁?
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灵长目、人科 、人属、智人种,23对染色体,性染色体为XX。
我从哪里来?
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经纬度范围:115.7°E-117.4°E,39.4°N-41.6°N。
我要到哪里去?
这个问题我现在也不知道。
世界变得越来越大,未知也变得越来越多,但我不会迷茫更不会痛苦了,因为我知道,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很多问题都能找到符合逻辑的答案,即使有一些问题现在找不到答案,未来也会有答案。
知识永远不会让人虚无,如果你觉得学了太多虚无了,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学得还不够,另一种是学偏了。
踏踏实实地探求未知,不被那些大的没有边际的词所困扰,我希望我的生命可以无限长,这样就可以弄明白更多有趣的事,遇到更多有趣的人,哪有时间去虚无?
第三大主题:信仰和科学
《悟空传》里面有很多关于佛法的东西,比如唐僧和法师论佛,比如各种“悟”、“空”……奇怪的是,作为一个用唯物主义武装自己的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我一点也不反感《悟空传》。我还看过一本书叫《悉达多》,讲悉达多的修行之路,那本豆瓣评分9+的书,看得我非常思密达,成功学再怎么包装也改不了本质。又看了一遍我想明白我不反感《悟空传》的原因了。
神不贪,为何容不得一点儿对其不敬?神不恶,为何要将地上千万生灵命运,握于手中?“人为什么想成为神,我想,是因为那样至少自己的命运,不用握在他人之手。”
《悟空传》不讲信仰,里面的宗教、信仰只是他们了解世界认清自己的工具。
我曾经和一个朋友扯淡聊过天堂地狱的事,他说:我们只看到上帝说地狱不好,从来没见过撒旦说上帝的坏话,由此可见,上帝是个很小心眼的人。我说:仔细想一下,地狱里关着各种科学家,优秀的人都在地狱,这说明地狱的生活条件要比天堂更好一些。
我喜欢死这种脑洞了。
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不直接反对,我用你的逻辑推导,推出一个你不想要的结论。所谓“大道相通”,当你把宗教什么都当成工具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能推出一个接近标准答案的答案。
反过来,当你把一个东西当成目的的时候,就把自己锁死了。
我能列出来一排优秀的学者,他们在各个领域都有超越时代的贡献,但同时,他们都努力证明上帝是存在的。我觉得很惋惜,当然,我不知道上帝是不是存在的,因为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他真存在,要做的是把他当成工具,而不是证明他是终极真理。如果在探求未知的时候,心里有一个终极的真理,那么所有的努力方向,就都变成了证明这个真理的成立,这就很不讲理也很不好玩了。
对宗教是这个态度,对科学也是这个态度。
科学最重要的部分不是结论,不是那些“看起来接近标准答案的答案”,而是“科学的科学”,不断推翻,不断改进,暂时没有被证伪就姑且信之,如果有一个证据证明这个是错的,那就说明这个定理不成立。
无论宗教还是科学,它们一样,都只是解释世界的工具,哪个用得顺手就用哪个,永远不会是目的,也不应该是目的。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其实我觉得,如果真有上帝,他这个笑一定是心虚的强颜欢笑,因为人类一思考,他就不存在了。
尤其是,我们东方人有着优秀的传统,思考一个未知事物的时候,我们首先想的的三大问题: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
上帝吓尿了吧。
第四大主题:孤独与爱情
唐僧遇到修行千年终于长出了眼睛的树精,树精对他说说:
不要死,也不要孤独的活。
我以前觉得孤独的活可能比死还要可怕。
可是渐渐觉得,人注定是孤独的。
小时候的感情源于一起玩,一起背后骂老师,帮小姑娘抢秋千,帮小男生打抱不平,热闹起来就不觉得孤独。可是慢慢长大,就会发现每个人的追求、看世界的方式都不相同,人生是一个又一个的岔路口,你的思想是过去那几十年里所有岔路口选择以后的合集,每一段,都会找到一个或者几个志同道合的人,然后分道扬镳。
走过的路越多,选择的范围就越窄,碰到一个三观接近的人就越难,一方面限定多了,另一方面也是懒得去认识。想了一下,这几年新认识的三观接近、知识结构差不多的可以称之为朋友的人只有一个。我曾经傲娇地说,每次想认识一个人都是一场赌博,事实是,我根本就不想参与这场赌博。
幸运的是,我们不会死。
不幸的是,你我只能孤独的活。
至于爱情。
我不懂。
没毛病,老铁。
————————————————
高尔基曾经说过,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悟空传》,所以我只能从我从里面看到的东西来聊一聊,不接受反对意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