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鼓励孩子多阅读也鼓励家长们能够多学习,自己多成长,但接着问题也接踵而来,对于现在的育儿观点确实很多,父母们不知道到底应该听谁的,更加不知道到底哪家的说法是对的。
下面举例说明
图片来自网络再比如“面对年幼的孩子哭了后要不要哄”这一个观点都各说纷纭,有的说要抱,有的说不要抱,我的建议是看情况而定,如果对于年龄比较小,还不会说话的孩子来说尽量的给到孩子一些身体上的抚摸,让孩子能够感觉到安全,当然对于不会说话的孩子来说他们哭的情况分为很多种原因,比如饿了、渴了,拉粑粑或者是不舒服等等。这些因素父母们都是应该要考虑的。
在我看来孩子哭了要不要抱这本来就属于一个伪命题。
因为他得从多方面的原因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或者说不能简单的总结出抱或者不抱。
面对大一点的孩子,即使他们具备了表达能力我们同样也需要了解孩子哭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孩子是因为得不到父母的关注用哭来表达想要父母的关注,那父母肯定需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忽略孩子了,父母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关注与爱,而拥抱与亲吻就是个不错的方法。
但是如果孩子的哭泣是因为不能解决问题或冲突,父母需要做的便是教给孩子怎样处理问题的方法,让孩子慢慢的具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这个时候你把孩子抱在怀里可能会起到安慰的作用,但并没有帮助孩子解决真正的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再比如有的育儿观点中对于孩子摔倒了要不要扶这一行为也有很多说法,其实这也没有什么扶与不扶的绝对说法,孩子摔倒后你如果不扶,那么你不扶孩子还有下文吗?简单点说就是你不扶孩子,是即使孩子看向你,渴望从你这里得到一些反应时,你仍然当做没看到让孩子自己处理,还用慈善而坚定的目光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等孩子自己爬起来后对他自己爬起来的这一行为给予肯定,然后再和孩子一起寻找摔倒的原因,这两种都是不扶,但前后者产生的结果却是完全不同的。
第一种当没看见的不扶,孩子从父母身上学习到的是冷漠,是即使他遇到别人需要帮助时他也选择事不关己,而后者同样是不扶,但孩子学会的时由心底流入出来的关心与爱,是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图片来自网络举这两个例子是因为现在的育儿书籍很多,学习的途径也有很多,但说法各异,父母们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要有选择性的去学习。
当然这对父母自身的要求就会比较高,其实对于父母在书上看到一些不错的育儿方法的时候,经过分析自己孩子的情况然后去尝试是可以的,在育儿过程中我觉得有一句话说的很对,你看(学习)的多了,你就有了可以借鉴的东西,你就学会了思考。
但有的父母却是没有经过思考,看的一知半解的就拿着往孩子身上试,这其实是对自己孩子的不负责。
就比如我以前提到的什么是冷处理,父母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然后就以为“冷处理”就是在孩子哭闹的时候不要理他,然后就没有后续工作了,这对孩子的发展肯定是不好的,看了那期分享的父母应该就能知道对于“冷处理”绝对不是在孩子哭闹的时候不理孩子对不对?
父母们希望改变,愿意学习的这个出发点是好的,但方法也一定要对了才能对我们的孩子有帮助,除了在选择一些育儿知识与育儿观点时要思考对错以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把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也想要考虑进去,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不但是老师应该知道的,更是父母应该知道的.
因材施教就是说不同性格特点的孩子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换种说法就是同一种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孩子,孔子的因材施教中有一个很著名的故事,故事的大意就是对于一个性格谦虚,办事情犹豫不决的学生,孔子鼓励他立即行动,遇事果断,对于另一个办事逞强好胜,考虑不周的学生孔子建议他三思而行。
孔子的这种行为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懂得,因为懂得每个孩子不同的性格特点才不会把同样一个方法用到不同的孩子身上,父母们可以试想一下一个本来内向的孩子他需要的是更多的鼓励,但如果家长用激将法对这类孩子就不会不起到作用,甚至会让孩子更加退缩。
爱学习,希望自己有所改变的家长是值得欣慰的,但在选择育儿的方法和理念时一定要多思考,要带着辩证的看法去看待这些东西。
当然!除了把自己孩子的性格考虑进去、年龄特点等因素也是需要考虑进去,只有从多方面思考才能知道这个方法或者理念到底适不适合我们的孩子?它适合的是多大孩子?
有的方法适合年龄较大的一些孩子,但并不一定适合年龄较小的孩子,而有的则相反,就拿常说的一些行为来说,年龄较小的孩子撒谎父母不必太担心,但是小学甚至是初中的孩子还撒谎就必须重视了!
总结下来就是父母应该要有自己的思考,多学习,要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因材施教,不要听到什么方法有用,没思考过就拿来用。
面对各种各样的育儿知识,我们不需要全盘接收。择其精华,去其糟糠,对于一些有争议的理念要结合多方面因素考虑,慎重育儿,有自己的思考,然后再选择适合的方法是每位父母都应该知道和会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