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细读指向文本诗意

细读指向文本诗意

作者: 听张老师说 | 来源:发表于2024-07-30 16:12 被阅读0次

《语文的生命意蕴》—王松舟 P48

文本诗意如何开掘?最基本的有效的方法就是文本细读。文本细读是方法,文本诗意是目的,让文本细读指向文本诗意,在文本细读中开掘文本诗意,使文本细读成为文本诗意的实现过程,这是诗意语文走向实践的重要策略。

直面文本

直面文本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细读方法。不少老师平时备课的程序是很奇怪的,他首先不是看教材,而是看教参,看教参是怎么分析教材,怎么确定目标,提供了哪些教学建议,安排了哪些课堂练习,甚至还会去查有哪些教师上过这课,有哪些现成的教案教学设计,然后才跟教材见上一面,而且是匆匆的。

直面文本,就是先读教材,先直面教材,先用心用力地钻研教材。这才叫直面文本。“直面”在这里有三层意思,第一是“首先”,直面文本就是首先读文本;第二是“直接”,直面文本就是直接读文本;第三是“专注”,直面文本就是专注地读文本。当然,所谓的“文本”,这里专指教材。

既然是直面文本,你就不能浮光掠影,不能走马观花,不能蜻蜓点水,不能浅尝辄止。你要让自己的脚步慢下来,让自己的思考沉下来,让自己的心静下来。

直面文本,你得慢慢读,要一字一字盯着读,不贪多,不求快,对所读的文字要“猛施工夫,理会子细”,始终保持一种高度的敏感和警觉。

直面文本就是要绕过教参,绕过各种背景资料,在第一时间、第一空间与文本本身直接晤面,这种晤面应该秉持“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心态。它是从容不迫的,而非心气浮躁的。它是闲庭信步的,而非走马观花的,他充满期待,充满欣赏,充满随时随地的惊奇和喜悦。

有了这样一种心态,你才会潜下心来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的去直面文本,从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独特而纯净的诗意体验。

擦亮语言

细读中的擦亮语言,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出发点是语言,归宿还是语言。中间是什么?中间是语言所承载的形象、情感和思想。

有人说,诗到语言为止。从某种意义上讲,细读也要到语言为止。所以,语言很关键,语言很重要。其实准确地说,这里的“语言”是指言语。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此处所谓的“形式”,就是指语言形式。

如果你把语言擦亮,用语言的眼光去看文本,你就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因为语言形式对大多数人来说,确实是个浑然不觉的存在,一个巨大的秘密。

细读文本,不仅要关注内容,关注思想和情感,更重要的,还要关注语言本身。因为不同的语言所表达的意蕴、节奏和神采是不一样的。所以,细读文本就是从语言出发,最后又回到语言。这样的过程,是不断擦亮语言的过程,也是不断激荡诗意的过程。只有擦亮了语言,语文的独当之任才有可能真正落到我们的课堂上。

寻找缝隙

缝隙就是矛盾,就是冲突,但它可能不太引人注意。所谓“寻找缝隙”,用洪子诚先生的话来说,就是追寻那个能把握到文本之魂的通道。那个通道可能非常狭窄,非常细小,你不细读,可能发现不了;你不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可能就会被你忽略。

其实,寻找缝隙就是在无疑处生疑,在生疑处解疑。文本的诗意非但不会在疑问处、破绽处褪去,相反,随着我们对缝隙深入骨髓似的细读,诗意将如夏花一般绚烂绽放。

相关文章

  • 对比阅读《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假期在读王嵩舟老师《语文的生命意蕴》,他提到语文是诗意的,那么如何实现诗意语文呢?他指出要通过细读文本指向文章的诗...

  • 浅议“诗意语文”三

    四、我们应该向名师学习什么 1、文本细读的功夫 王崧舟老师认为,文本细读是诗意语文不可回避的一种方法和技术。文本解...

  • 细读文本

    细读文本是语文老师最重要的基本功,这是王崧舟老师的《美在此处》第一部分阐述的最主要的观点。细细思量一下,...

  • 细读文本

    诗歌以及诗歌教学的重要地位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中国最早的一部诗 歌总集《诗经》到后来...

  • 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一直被认为是从国外引进从而运用在教学中,其实不然,早在孔子时代就已经有了文本细读,只是具体的表述不同而已。...

  • 文本细读

    今天和学生一起听培优课。上午讲的诗歌鉴赏,没多大意思,都是老生常谈。下午讲的文学类文本阅读,感觉还是有些收获...

  • 文本细读3

    文本细读的对象是语文教材 相比于新批评理论下的文本细读,新课程语境下的文本细读范围相对要狭窄,文本对象是特指当前被...

  • 读《诗意语文》有感(五)

    文本细读,徜徉在语言之途 本周读了王老师的文本细读一文,在读文章之前,对于“文本细读”的理解只停留在字面上...

  • 2018-08-18

    文本细读,相似,寻找同类文本的相似点

  • 我读《野草》死火

    作者鲁迅对于冰山、冰谷和死火的描写,情景逼真,诗意盎然。细读文本,创作的激情,超凡的想象,奇警的意象,丰富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细读指向文本诗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seg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