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那些不得不说的事儿

作者: 我是眉尾旋 | 来源:发表于2018-12-22 23:43 被阅读28次

很早以前听过:“读史使人明智”。对于不聪明的我尤其重视,也想在历史的长河中学到一点皮毛,让自己也增长一些见识,和人谈天说地时能够旁征博引、滔滔不绝。

真正让我走进历史是自学考试那几年,也是我最用功、最认真对待的一件事。《中国革命史》是必修课,为此我怀着十二分的虔诚来看书。里面的内容太多,如果不列出时间顺序,就无法完整牢记。所有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和结果都要清楚,所以学起来比较吃力,天天记笔记,列表单,怕时间混淆。为了能够一次通过考试,《中国革命史》简直可以说是用“啃”来完成的。

那时都是自己学习,没有老师教,只有考前进行大串讲。记得老师是位七十多岁的退休老教师,他对中国革命史有很通透的解读。当初大礼堂听课有300多人,后来逐渐减少,最后有廖廖数十人。而我为了逼自己一把,风雨无阻去听课,仅仅一星期,收获很大。整个学前考点只考过三人,而我当时考72分,分数最高,这在自学考试中实属罕见,因为当时60分万岁,要求相当严格。也是从那时起,让我对历史有种相见恨晚之感。

记得当初授课的老师讲过,这几年人们都倾向于经济领域和财经类学科,历史系反而是门前冷落鞍马稀,它的短板是无法直接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这种冷清进而影响到了大学招生。听后唏嘘不已,没想到,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竟然失了让人探究的兴趣。

在我的记忆中,历史给我的感觉一直是厚重的,每当看到电视剧里的帝王戏,都会看到红漆的大门缓缓推开或闭合,沉重而又肃穆。所以印象中的史书都是厚厚的,线装本,没有读便使人敬畏。

毛泽东自称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那个时间啰……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

看到毛主席这段话,我一时有种冲动也想买来读读,增长一些智慧。便先在网上搜索,一看全是文言文,虽然初中时期也喜欢背默,但那是必修课,凡是要求背诵的都能完成。但当看到网上通篇的子乎者也,实在不愿花心思去读这些令人费解的话,二话不说退出。

说到底还是没有耐心,记得当初背诸葛亮的《出师表》,对他里面的话记忆犹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那时读来朗朗上口,十分有趣,也能沉下心来品味。想想现在为什么就不能好好去读一本真正的史书,究其原因是心情浮躁,不能正确认识到史书对自己的影响和以后所起的作用。

不能读真正的史书,但并不是不喜欢历史。印象最深的当属读金庸的武侠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全部通读。从他的小说中不但喜欢书中的人物,对历史故事的起因和发展脉络也读的津津有味,带着兴趣去读反而更好,他的小说主要以宋、明、清为主,从他的书中让我对中国的历史窥探一二。

《倚天屠龙记》中对朱元璋的笔墨不多,但对明朝如何建立,他如何夺得皇位书中也有交待。虽然小说和正史有别,但基本没有脱离历史。后来在网上看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让我对历史有了进一步认识,原来历史还可以用不同的心态去写。

最初看《明朝那些事儿》有些无法接受他的写作方式。一直以为历史应该是严肃的、敬畏的。看了几篇内心有些抗拒这样的写作手法。一度心中不屑于此,感觉作者亵渎了历史,是对过去的不尊重。

后来无聊时,重新翻看,当沉下心深入去读,发现作者以小说笔法,书写的语言幽默风趣,渐渐打动了我。他把沉重的历史事件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使原本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不由沉思,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历史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解读。

如今,戏说历史尤其时髦,各种辫子戏、皇帝戏似“忽如一夜春风来”,盛开在各家的电视银屏上,泛滥在公共图书馆的报纸书籍上,成为了大众茶余饭后的娱乐话题,深受大众喜爱,不知这样的演绎对我们的后代子孙有着什么样的启示。

通过读史,发现储备一些历史知识对写作大有益处,我们读史不仅了解它的过去和未来,还可以从历史人物和各种诗词歌赋中对时代感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聆听历史,感悟古诗词的魅力。于是,我们有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远大抱负;有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豪迈情怀;有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言壮语;还能听到“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无奈,听到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伤感。

从读史中,让我明白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他以魏征为明镜,善纳忠言,才得以让大唐有盛世的“贞观之治”。读史真的使人明智,就是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出评价的尺度,对过去的人和事作出客观评价。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并自觉把握人生的现在和将来。

喜欢文史,曾收藏范仲淹《岳阳楼记》四扇屏,此书法为程氏“理学”程颢、程颐后人,第72代孙程豫生所写,品味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生活态度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真希望他的文字在若干年后以“理学”典范育儿,以‘前不愧古人,后可师来者’的思想激励我儿。

读史真的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添砖加瓦,你看毛泽东主席,他喜欢读史,就能写出: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看到这么大气豪迈的语句,你会不会立即捧起史书读一读呢?也许不是现在,总之,我会读……

相关文章

  • 读史,那些不得不说的事儿

    很早以前听过:“读史使人明智”。对于不聪明的我尤其重视,也想在历史的长河中学到一点皮毛,让自己也增长一些见识,和人...

  • 小说那些不得不说的事儿

    不知不觉,步入网络写手这个行业已经快两年了。记得刚开始写的时候,什么都不知道,只是在随便找个能上传网上的写...

  • 那些不得不说的“小事儿”

    前段时间写了一篇“嘿,请站对自己的位置”,讲了一个“一句话引发的血案”的故事,也许很多人觉得不至于,包括当时的自己...

  • 摄影不得不说的那些事儿

    我想说说关于几个月下来的摄影心得。 新手入门的第一件事—减少滤镜的使用,滤镜是个神奇的东西,往往能够使一些平淡无奇...

  • 大学,那些不得不说的事儿!

    嗨,我是南辛! 最近要送我妹去上大学了,有好多事儿需要嘱咐她,不知道她听进去没有。 今天就把我告诉她的话,告诉你们...

  • 职场不得不说的那些事儿

    如果你在办公室接到公司其他部门的电话,需要你帮他找材料,如果不违反规定,就先答应下来。 如果你想帮忙,那就帮忙找找...

  • 留学,一段属于青春的记忆(二十一)

    (二十一)成绩那些事儿 说到读研,就不得不说说考试成绩。 在各种“蹭成绩”“抱大腿”的情况下,加上个人的努力会得出...

  •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读史以省身,读史以明智,放在微信读书书架上的《明朝那些事儿》已两年有余,一直想读,一直苦于没有整块的时间,这次耗时...

  • 厦门游不得不说的那些事儿

    厦门游不得不说的那些事儿:[调皮][调皮] 1.厦门的水果好吃,但饭菜着实不好吃,包括海鲜,味道偏甜味...

  • IT培训机构那些不得不说的事儿

    提到培训机构,很多人立即心生抗拒,抱怨坑太多。 没什么好抱怨的,在这个社会上,到处都是坑,哪个行业都一样,比如说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史,那些不得不说的事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sfg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