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说,您自己再不好好锻炼、再不好好恢复各方面的能力,脑子还会继续萎缩下去。脑子一没,人就活不成了。照这样下去,再有三个月就要死了。 引自第120页
全书当中,这种对妈的吓唬已经不是一两次了。无论是作者回看自责,还是跳出出来看,用病和死吓唬一个80岁的老人,真的太残忍了。
但其实这种自责很无力的。因为并不能改变什么。或者说,这是妈的命,也是作者的命。更确切的说,应该是一种传承。
那个年待不讲什么科学育儿,每代人小的时候,不是都这样被吓唬着听话,吓唬着懂事的么。现在更多人知道,不能用吓唬的方式教育孩子,不但对他们心理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而且很可能是一生的影响。
但作者的年纪,显然这是她当时能用出来最好的办法了。那不是不孝,那是一种“无能”,但没办法,时代的局限性,上一辈人的局限性,就促成了作者的局限性,也就成了那个时刻,妈的宿命。
我们能做的,就是引以为戒。或许我们也有过被吓唬的经历,既然看到它的不好和残忍,那就在对待父母的时候,丢弃这些吓唬人的想法,特别是在“病”上。
————
正像我后来常听一个朋友说的那样,一切等科学做出回答就晚了。 引自第127页
确实,很多感受都没办法解释。科学真解决不了一切。
虽然我们不能靠感觉行事,但是很多异样的感觉,还是需要引起重视的。致于能探究到哪一步,就看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了。可是放任感觉,真的不是明智之举。
————
为什么我总是那么相信不相干的人,却不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妈?
这是回头看,才感觉选择错了真相,眼见并不一定为真。但当时当刻,真的很难不去相信所谓的“佐证”。特别是当“狼来了”的故事发生多了,谁都难免分不清对错。
更重要的是,信任是相互的。
即使是母女俩,一辈子的沟通模式,会让每个人都有基本的判断。
我们常说要有无条件的爱,谈何容易。没有从小得到无条件的爱,作者怎么在50几岁的时候,突然学会无条件爱自己的妈呢?
当真相大白,知道信错了人,一切也晚了。
但也不晚,还有下一代人可以弥补,疗愈自己的遗憾。
那就是,对待孩子时,学着无条件地去爱,这种无条件的信任才会慢慢建立起来。
————
“我今天特别不舒服!” 面对妈的呼救,我的一言不发对她是多么残酷! 引自第132页
如果说,信任的问题还有谅解的理由,那就是“妈确实经常这么说,一会儿又说没有不舒服”。那么一言不发,就真的很过分了。
得到回应是每个人最基本的需求,更何况是一个已经丧失很多掌控感的老人。
我们不是圣人,不可能不犯错;我们不是医生,不可能及时发现所有病症;但是我们作为儿女,用心回应爸妈说出的话,就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
作者留下了痛彻心扉的遗憾。
作为读者,只有回看自己,不只是对爸妈,对家人、朋友、甚至对自己,不敷衍,不逃避,哪怕简单地重复对方的感受,都能让对方体会到“用心”。
————
妈走了多久,我就想了多久。我知道在我剩下的日子里,这就是我最主要的事情。 引自第132页
理解,但不能认同。
或许每个人面对遗憾,都没办法轻易走出悔恨。但是必须走出来。因为对逝者没有意义,对生者更是有多远躲多远的魔鬼,会让人失去生机。
说白了,并不是为逝者难过,只是通过自我折磨,让自己好过,能感受到一点所谓的救赎。
更好的选择是,看清事情的本质,当时的后悔,都是当时那个自己认为最好的选择。现在看是错,但对于当时的自己来说,无论是知识的欠缺,还是心里的脆弱,或是不负责任的品格,那都是你能力的极限。
特别喜欢一个心理学家的观点,就简单一个问题,还要不要继续以后的生活?
最好的做法,就是不为过去后悔,专心思考以后如何做出更好的选择。
————
妈就要走了,我又何必强求她学习自理呢? 她去世后,小兰(维熙夫人)的妈妈说,对一个古稀老人来说,就是严格按照科学的办法吃饭、锻炼,对延长他们的寿命又有多少实际意义? 何不顺其自然呢? 引自第142页
原来孝顺的本质真的是“顺”。
作为儿女,更多希望父母更长久陪在自己身边。可是如果真的更在乎他们的感受,让他们心里顺遂,是比延命更有意义的事情。
“顺”真是个好东西,难,却是最要铆足劲训练自己的一项技能。这才是爸妈老去后,真正“幸福”的“开关”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