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马歇尔写的这本《非暴力沟通》,他所强调的对自己,对他人充分的倾听、感受和理解,让我觉得他和佛陀的某些思维方式很像。
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那些人和人之间美好的词汇主导生活。
基于能量守恒定律,付出=回报,所以,让爱融入生活,总是以那些美好的词汇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或许,爱和幸福就会包裹着我们。
让自己变得美好,美好的事就会发生。每个人的“世界”,或许是由每个人的“意识”构建的,如果改变意识,世界也就改变了。
学会非暴力沟通,人会平和许多。但需要极强的实践。所以,这本经典需要多看,多用。
工作上,部门沟通,客服部学习非暴力沟通看起来非常有用。当然,销售部学习后,也有用武之地。争取在工作上进行实践。
另外想到,我们学习沟通技巧,心理学,人际关系法则时,往往会冒出一个想法:我们是不是在“委曲求全”,是不是我们在学习示弱,这样做我们是不是在“吃亏”。实际上,我们是在提高我们的社交水准,让我们不至于被其它“低水准”的人拉低我们的层次影响我们的幸福感。从这个角度来看,感觉学习的意义就大多了。
阅读这本书,会发现自己虽然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但是表达得非常生硬,对于自己的需求多转化为抱怨、指责跟要求。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或者误解。然后又因这种结果指责自己,变得不喜欢自己,不接纳自己,觉得自己很糟糕。看完这本书后,在生活中留意了一下自己的表达,发现真的有挺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不过,要真正掌握书中的沟通方式,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摸索、去学习。
所以这本书让我学会不再将个人的价值判断强加到他人身上,而是学会讲出自己的需求,或者去体会别人的观察和需求和我的有什么不同,然后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别人的感情。这样才是一个社会“人”。
感谢这本书,让我知道价值观可以很多元。但是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不一定要建立在同样的价值判断上,而可以建立在同理心和需求的沟通上,特别是在集体讨论中发言时,我们需要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期待。否则,讨论可能只是在浪费大家的时间。要区分请求与命令,请求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就受到批评或责罚,那则是命令。想要通过别人的内疚而达到的请求也是命令。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是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