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消化系统的科普——《肠子的小心思》读书笔记

消化系统的科普——《肠子的小心思》读书笔记

作者: 小蒋不素小蒋 | 来源:发表于2021-01-24 12:55 被阅读0次
    image.png

    注:此文有大量原文引用,但并无牟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通知本人下架。另禁止转载。


    [格式]

    原文摘录

    我的批注


    一、当食物吞进去


    1、没有感觉

    1、体验

    在我们的身体里,也有着这样的邻居,明明在那里,你却意识不到。比如每天辛勤工作的各个脏器,你会想到它们、感觉到它们吗?第一口蛋糕的滋味,在嘴里时还很明显,刚吞下喉咙的时候也还能感觉到,然后就“哗”一下什么都感觉不到了,好像突然消失在了另一个世界。医学上把这“另一个世界”叫作平滑肌

    2、为什么

    身体里的大多数肌群是我们可以自主操控的,比如上臂的肱二头肌。

    平滑肌是我们的主观意识没法去控制的。肠道壁就主要由平滑肌组成,而且还是三层平滑肌。

    还有,血管壁也主要是由平滑肌组成的,我们害羞时脸会红、紧张时脸会白,背后的操盘手可都是它哦。

    2、咀嚼

    (1)口腔

    嘴巴的配置绝对是最高级别的,这里有全身上下最有力量的肌肉——咬肌,最运动自如的横纹肌——舌头,两者在一起,配合得力、所向披靡。除了它俩,这个最高级团队里还有另一位重要成员——牙釉质,它是人体能合成的最坚硬的材料

    团队的默契合作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练成的,而是打娘胎里就开始练习了。作为练习,胎儿每天在子宫里都会吞咽下大概半升的羊水,即使有时候失败了也没什么大碍,因为胎儿整个(包括肺)都是浸在水里的,所以自然也不用担心会被“呛到”。

    但是人年纪大了后会越来越容易被呛到,这是因为协作共事的肌肉们开始配合不力导致的。

    3、扁桃体

    1、作用

    位于舌根被称为舌扁桃体的免疫组织。注意,日常我们说的扁桃体只是腭扁桃体,别忘了还有舌扁桃体和咽扁桃体(割扁桃体的时候,也是割的腭扁桃体)。

    2、常见问题

    (1)口臭

    要确定口臭是否真的来自这里。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手指或棉签在自己的扁桃体上擦拭一下,如果取出来闻着有臭味的话。

    (2)嗓子痛、发炎

    扁桃体的结构其实不是“丘”而是“壑”:扁桃体的黏膜上皮向扁桃体内部陷入形成隐窝,就像是形成了一道道沟壑一样。这种结构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扩大表皮面积,便于部署最多的部队。但缺点是那些细菌长期藏身于扁桃体中,连续不间断地挑战免疫系统,万一身体的抵抗力下降,就容易导致发炎。

    但还有一种原因是自身的免疫系统过于紧张敏感导致的。

    对于患有牛皮癣(俗称银屑病)的人来说就是如此。患者会饱受皮肤瘙痒和皮肤炎症(往往从头部开始)或者关节疼痛的折磨。也比一般人更容易嗓子痛。

    3、割掉

    扁桃体去还是留?两者各有利弊。

    4、胃

    问:为什么胃是歪倒的,一面长一面短?

    image.png

    胃较短的一侧直接抵达小肠的入口,固体的食物吞下后则会被扔给胃较长的一侧。胃就是通过这样的分工来有效工作的,可以直接进入下一环节的走一边,需要进一步消化分解的走另一边。所以胃可不是随随便便长歪的,它这样做是为了能够同时容纳两位消化专家,一位擅长对付液体,另一位更精通于对付固体。两位专家合二为一就成了我们的胃。

    5、小肠与大肠

    大肠的工作理念和小肠迥然不同,它更倾向于享受慢生活。

    二、呕吐


    1、为什么要有这个机制

    1、自我保护

    猴子、狗、猫、猪、鱼和鸟类都跟我们属于一类——会呕吐类。但是老鼠、天竺鼠、小兔子和马就不会呕吐,因为它们的食道太狭窄细长,而且它们也没有主管呕吐的神经系统。

    这些没法呕吐的动物在觅食时就需要格外小心。像老鼠吃东西的时候会试探性地只啃一小小口,只有确定没问题了它们才会放下心来接着吃。如果发现有毒,它们大多数情况下都只会感到恶心,之后它们也学乖了,就再也不会去碰它。因为啮齿目动物(如老鼠、松鼠)的肝脏拥有更多解毒酶,因此它们的排毒能力远远在我们之上。相比之下,马就不行了,它也不懂怎么试吃,马要是吃了不好的东西,那基本上小命就没了。

    2、机理

    呕吐可不是神经出错造成的,它是精心策划、严格执行的大师之作。

    • 想呕吐的时候,脸色开始变得苍白,因为脸上的血液会全流向肚子
    • 血压开始下降,心跳变缓。
    • 唾液开始大量分泌。分泌唾液可是必要措施,因为吐的时候珍贵的牙齿可不能被胃酸给侵蚀了

    即便胃部空空如也,要吐还是有的吐的,因为小肠也同样可以把里面的东西倒出来,胃还会特意门户大开,绝对不设路障。

    极端情况下,大肠的东西都会吐出来。

    3、怎么防止晕车的呕吐

    • 远眺。晕车或晕船的时候,可以向远方地平线眺望,这样可以帮助同步眼睛和耳朵接收到的信息。

      最好坐车前排能看到前方视野。

    • 让自己尽量放松。戴上耳机听音乐,侧身躺下来或者试试其他一些放松技巧。

    • 吃生姜。

    • 吃晕车晕船药。

    • 按摩内关穴。

    三、消化 吸收


    1、口腔

    (1)唾液

    1、形成

    唾液其实是被过滤了的血液,血液经由唾液腺过滤形成唾液。

    2、分泌

    腮帮子内侧的黏膜乳头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会分泌唾液,比如吃饭的时候;而舌头下面的黏膜乳头则会全天无间隙地分泌唾液。

    睡觉时我们几乎不会分泌唾液,对睡觉会流哈喇子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个值得欣慰的好消息。假设在夜里我们也和白天一样分泌 1 ~ 1. 5 升的唾液,睡觉流哈喇子该是个多么痛苦的习惯啊。

    但也正因为我们夜里几乎不会分泌什么唾液,所以很多人早上醒来会口臭或者觉得嗓子疼。一整夜近八个小时没有唾液冲洗,对于口腔里的微生物来说只意味着一件事——彻夜狂欢。所以,睡觉前、起床后刷牙是个好习惯

    3、作用

    (1)消化

    (2)镇痛

    我们的唾液中存在着一种比吗啡还强效的镇痛成分,这种物质一直到 2006 年才被发现,并被命名为“唾液镇痛剂”。

    我们的口腔是全身上下神经末梢最集中的地方,一小个划痕在身体其他部位我们可能不会觉得很痛,但是如果实在嘴里,会让我们痛不欲生。想想吃饭的时候不小心自己咬到自己这种程度,是不是想想都痛。

    难怪动物都习惯舔伤口。以前的人也有习惯,没有创口贴的年代,伤口用口水抹一抹。

    所以通常喉咙疼的时候,吃完饭会觉得好很多,或者吃完饭后口腔里的小伤口也没那么疼了。当然了,不一定非要是吃饭,嚼嚼口香糖,我们的口腔也能自发分泌这种镇痛剂

    2、贲门

    1、问:为什么贲门不在胃的顶端而是侧面倾斜的位置

    (1)好处

    明明最直接的路径是径直插进胃的顶端,可它非要绕到胃的右侧从那儿接上。非也!人家这么做可是为了曲线救国。这个食道和胃的连接处被外科大夫称为贲门。尽管绕了一点弯路,但这完全是值得的,因为我们走路迈每一步时都会自动绷紧腹部肌肉,这时腹部的压力差不多是平时的两倍。当我们大笑或者咳嗽时,腹部的压力甚至会增加到四倍。这个压力会由下往上传给胃。假设食道正正地接在胃上方,那就出大事了,饭后百步走,每一步都会把刚才吃下去的给挤上来。多亏了贲门的侧面设计和胃囊巧妙的倾斜角度,自腹部上来的压力得以被分散掉很多,最后落在食管上的压力只有很小一部分。所以你大可放心,即使你笑得再放肆,也最多就是笑出个屁来,笑到吐还闻所未闻。

    (2)坏处

    贲门的侧面设计虽然好处多多,但也有一个副作用——胃气泡。

    3、胃

    1、消化

    胃差不多要蠕动两个小时才能把蛋糕糊糊研磨成细小的颗粒,细小是指 0.2 毫米左右,而大部分的磨完的颗粒都比这个还要小。

    4、小肠

    1、结构

    小肠有 3 ~ 6 米长,小肠的皱褶创造的消化表面积相当于把小肠延长到了 18 米,1 平方毫米这样小小的面积上就长着 30 根细小的绒毛,这些绒毛几乎可以用肉眼观察到。

    很少有人知道,其实整个(小肠)肠子只有最后一米才和粪便有些关系,在这之前的肠道里面是非常干净的(而且也没有臭味)。

    2、消化

    只要我们一进食,肝脏和胰腺就会分泌出消化液输往此处。消化液从乳头喷进小肠,混在食糜里。

    我们的肠胃更喜欢变性后的蛋白质,因为这样方便进一步加工、吸收。所以烹饪相当于外包了第一步原本应由胃来完成的“解体”工作,这样本来需要消耗体内能量来完成的事,在体外便可以完成。

    所有的器官都需要我们消耗能量,只有到了小肠那里,我们才能挣一些回来,也正是小肠让吃饭变得如此有意义。很多人刚吃完饭不但没有变精神,反而还会犯困,这是因为吃下去的东西先要被各种形式消化,离小肠还远着呢。

    脾胃乃后天之本。

    3、吸收

    小于 0.2 毫米的颗粒可以直接从孔中穿过去,大一点的就要等待芝麻开门了。

    (1)十二指肠

    小肠的最前端,肠壁上有一个小孔,这是十二指肠乳头。

    5、大肠

    1、吸收

    比如像钙这样的重要矿物质,只有在这里才能被充分地吸收。不仅如此,脂肪酸、维生素 K、维生素 B12、维生素 B1 和维生素 B2 也可以在大肠里被进一步吸收。

    大肠的最后一米负责精确调节体内水和盐分的平衡:残渣中的水分会被重新吸收,剩下的残渣会被“烘焙”成大便。在这里被吸收的水量相当可观,差不多有整整 1 升。

    2、最后一部分不走肝脏

    跟小肠一样,所有经大肠吸收的营养成分也都会通过血液进入肝脏,在那里经过检测后再被运往全身的血液循环系统。但是,大肠最后几厘米血管的血液却不经过肝脏,而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理论上来说,但凡能被吸收的之前也被吸收得差不多了,到了这里也没什么好吸收的了,现在就是为排出去做准备。

    医生很好地利用了这个“漏洞”,制造出了栓剂。口服的药片要先经过肝脏才能到达病灶,栓剂则可以绕过肝脏走捷径,与口服的药片相比,好处:

    • 避免失效,因为可能一部分有效药物成分已经被肝脏“解毒”过滤掉了
    • 也避免了给肝脏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所以栓剂的药量不是那么多,但起效更快对于小孩和老人尤其适用

    (1)盲肠与阑尾

    1、盲肠的作用

    盲肠位于小肠与大肠的交界处,有防止大肠内含物倒流的作用。

    还有具备淋巴、消化酶的作用。具体不赘述了。

    2、阑尾的作用

    美国研究人员威廉·帕克( William Parker)和兰迪·布林格( Randy Bollinger)就是这么想的。他们在 2007 年提出这个理论,之后又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个理论。当我们经历了一轮严重腹泻后,肚子里的很多“肠道居民”都会被连带着扫地出门,大肠壁上处处人去楼空,这对于新的菌群来说是抢占地盘的绝佳时机。我们当然不愿意谁抢着就归谁,万一住进来坏人怎么办呀。别怕!根据帕克和布林格的实验结果,这时阑尾会成为救世英雄,它会把自己圈养的菌群放出来,派往大肠各处保卫家园

    3、阑尾炎

    所以大家通常说的盲肠炎其实应该叫阑尾炎才对。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医生在做盲肠炎手术的时候真的会把盲肠切掉。盲肠是大肠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盲肠炎手术切掉的部分其实是拖挂在盲肠末端的阑尾

    6、肠子需要什么样的食物?

    (1)碳水化合物 / 糖分

    糖分子可以构成十分复杂的糖链。糖分子一旦连在一起组成了多糖结构,它们吃起来就没有糖的甜味了。这类糖链叫碳水化合物。

    1、介绍

    简单的碳水化合物,像蛋糕、米饭、面条这样的,都能很快地抵达小肠然后被进一步消化吸收,进而血糖升高。而蛋白质和油脂通关的时间明显要长得多,一块牛排差不多要在胃里待满 6 个小时才能顺利通过幽门全部抵达小肠。所以如果我们一餐只吃了肉食或者油腻的煎炸食物,那么餐后总是有再吃个甜点的欲望,原因又是出自本能。血糖可等不及你慢悠悠地消化完牛排,你得先用甜点预付点给它。

    总而言之,碳水化合物可以很快产生饱腹感,让你恢复元气,但是说到耐力和充饥能力,那还是要数蛋白质和油脂

    2、tips

    尽管如此,我们的身体还是十分偏爱甜食,糖分是唯一可以让身体拿来就用、不用花太多力气就能制造出脂肪的原材料。甜食里的白糖能更快更轻易地被人体吸收。和炒熟的蛋白质还不一样,这里身体除了可以偷偷懒、少加工几步以外,糖分进入血液后可以迅速转化成能量,这种工作效率让我们的大脑很满意,于是它会继续鼓励支持我们对甜食的偏好。但这根本就是个美丽的骗局,因为在人类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糖分的摄取从来都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严重的供大于求过。比如在美国超市的货架上,80%的加工类产品都添加了糖分。而我们的身体却完全没跟上现代工业的进化速度,还在天真又无知地贪食着垃圾食物里的糖衣炮弹,直到最后血糖紊乱、肚子疼得瘫倒在沙发上,都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2)蛋白质

    1、tips

    现在素食主义者越来越多,但是要在不摄入肉类的前提下确保营养全面,还是要好好花一番心思的。植物蛋白与动物蛋白的组成不大一样,植物蛋白含有的必需氨基酸经常种类不齐全,所以也被称为不完全蛋白质

    建议:如何补充不完全蛋白质

    (如果你是素食主义者)豆类中尽管不含甲硫氨酸,但却含有大量的赖氨酸。所以只要把谷类和豆类搭配起来,比如做腊八粥或者豆沙包,就完全可以满足人体对氨基酸种类的所有需求。

    (如果你不是严格的素食主义者)那么鸡蛋和牛奶也可以补全“不完全”的蛋白质。在营养科学还没有发达到今天这种程度的时候,其实我们的先辈就已经凭着人类的天性和直觉摸索出这种蛋白质组合的最佳搭配了,这在全世界各个国家的美食传统里都能找到,比如米饭配炒豆角、意大利面焗奶酪、花生酱吐司或者墨西哥腰豆卷饼。

    (3)脂肪

    1、介绍

    脂肪是所有营养成分中最高效也是最珍贵的物质!脂肪分子里的原子排布超级巧妙,与同等质量的碳水化合物或者蛋白质相比,每克脂肪所蕴含的能量高达它们的 2 倍。

    2、吸收

    即便对小肠来说,脂肪也是个特别的存在,因为它无法像其他的营养物质那样从肠道直接进入血液。脂肪无法溶在水里,假如它进入血液,像小肠绒毛里的那种毛细血管会立刻被堵死,要是大一点的血管的话,脂肪在血液里就会像汤里的菜油那样漂浮着。所以身体必须采取别的方式来吸收脂肪——通过淋巴系统

    淋巴管和血管是一对最佳拍档,就好像罗宾和蝙蝠侠那样。每一根血管的旁边都有一根淋巴管相伴,即使是小肠中最小的毛细血管也是。

    尽管淋巴遍布全身,但它基本上都只是血管的陪衬,只有在小肠里它才翻身做了主人,走到了舞台的中央。在这里,所有的淋巴管都汇集到一起,变身成一条宽大的淋巴管,迎接所有经过层层消化抵达这里的脂肪。这根大淋巴管有个响当当的名号——胸导管

    而且,最关键的是,淋巴管直接通往心脏(不经过肝脏)。也就是说,不管你吃的是高级橄榄油还是廉价炒菜油,都会被直接送到心脏去,别指望肝脏能帮你把把关。

    跟(上文说的)栓剂的原理一样。

    那要是吃下了对身体有害的油脂怎么解毒呢?答案是,只有让心脏先把这些脂肪都泵到全身上下去,等哪颗脂肪油滴碰巧被泵到了肝脏,解毒工作才会开始启动。好在肝脏需要大量的血液,因此脂肪油滴在离开心脏后立马落户肝脏的概率还是很高的。但是,在它抵达肝脏前,心脏和血管都是毫无防备地暴露在你吃下的油脂之下。所以,下次你还想去快餐店大快朵颐的时候,想想那里用的廉价油,可要三思而后行呀。

    难怪地沟油危害那么大。

    3、拓展:什么油好?

    (1)介绍与好处

    吃下糟糕的油脂会给健康带来很多副作用,而好的油脂则对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建议多以植物油替代动物油。比如不用多花太多钱就可以买到正宗的冷榨橄榄油(特级初榨橄榄油),就连蘸着面包吃都像是给心脏和血管做了一次精油 SPA。

    • 大量有关橄榄油的研究都表明,它对动脉硬化、氧化应激(自由基对身体产生的一种负面作用,会导致疾病和衰老)、阿尔茨海默病和眼部疾病(如黄斑退化)都能起到预防保健作用。
    • 另外在治疗各类炎症上,比如风湿性关节炎,橄榄油也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对那些患有慢性炎症、经常头痛或痛经的人还是大有好处的,疼痛症状甚至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 它甚至还能预防某些癌症的发生。
    • 此外,对于减肥人士来说,还有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橄榄油不但不会增肥,还有帮助瘦身的潜质。因为它能阻挠脂肪酸合酶把多余的碳水化合物转化成脂肪。
    • 橄榄油是不是益处多多?不仅我们爱它,就连住在我们肠道里的益生菌也爱它。
    • 自由基对我们的身体非常有害,虽然名叫自由基,但是它们不但不喜欢自由,反而喜欢黏着别人。它们会黏在所有能黏的地方,比如血管、皮肤或者神经细胞,结果就是导致血管炎症、皮肤老化、神经疾病。橄榄油之所以有种种好处,就是因为它的不饱和脂肪酸能拦截住自由基。但是这个作用一定要在体内发挥才有效,用于拦厨房里的自由基就太浪费了。

    (2)tips

    如果你家有瓶高级橄榄油,千万别拿它来炒菜,不然就是暴殄天物了。炒菜的高温对于蛋白质来说是种礼遇,而对于橄榄油里的不饱和脂肪酸来说却是从里到外的煎熬,因为高温会破坏掉它的化学结构,使橄榄油的健康属性大大降低。所以炒菜最好用炒菜油或者是固体油,比如黄油、椰子油之类的。尽管这些油里只有饱和脂肪酸,但它们的化学结构即使在高温下也很稳定。

    所以请别忘了,使用完橄榄油后一定要拧紧瓶盖,并且放在冰箱里冷藏

    7、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症

    (1)乳糜泻和麦胶蛋白过敏

    略。

    本人是麸质不耐症(不是过敏)。详细可以看我之前的一篇文章《无麸质饮食完全指南》。

    (2)乳糖不耐症

    只有极少部分人在出生时就没法消化乳糖。先天缺乏乳糖酶的婴儿根本没法吃母乳,只要一吃就会发生严重的腹泻。除此之外,每个人都有生产乳糖酶的基因,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 75% 的人这个基因的活性会慢慢失去。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不再需要母乳或奶瓶了。年龄越大,出现乳糖不耐受的概率就越大,这件事可不一定是等到六七十岁才中奖。除了西欧、澳大利亚和美国一带,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喝牛奶完全没问题的成年人基本上等同于珍稀动物。

    有统计数据显示,高达 1/5 的德国公民都有乳糖不耐症。

    大多数情况下,肠子里总还是有一些乳糖酶的,只是它们的活性可能差不多只剩下原来的 10% ~ 15% 那么多。如果你确定自己有乳糖不耐症,那么建议你在家做个实验,看看自己到底还能喝多少牛奶,从多大的量开始会出现问题。一般来说,咖啡里加点牛奶或者吃块奶油蛋糕应该还是可以的,找到适合自己的量后,你就可以放心大胆地享受生活了。

    (3)果糖不耐症

    在德国,除了乳糖不耐受,果糖不耐受也是高发症之一。

    1/3 的德国人都患有果糖不耐症。

    四、大便


    1、成分

    便便的 3/4 都是水分哦。

    这样的水分恰当好处,让便便既不能太软也不能太硬,要刚好能舒适地排出体外。

    除去水分,固体部分有 1/ 3 是细菌,它们都是从肠道菌群里光荣退役的。

    还有 1/ 3 的固体是无法消化的植物纤维。我们吃的食物中蔬菜和水果越多,排出来的便便就越多。所以,每天的便便量都会有差别,基本上是 100 ~ 200 克,但有时也可以达到 500 克呢。

    最后 1/3 固体是个杂牌军。

    2、判断健康

    (1)颜色

    正常是棕黄色:这个黄色来自于身体每天都努力生产的重要产品——血液。身体每秒钟都有 240 万个血细胞诞生,但同时也有这么多的血细胞作废——血细胞中的红色素先会变成绿色,然后再变成黄色,这个颜色渐变的过程在你撞青了胳膊或者腿的时候就可以观察得到。黄色素的一小部分可以通过小便被排出体外,而大部分则是通过肝脏到达肠道,然后被细菌再加工成棕色

    如果便便不是棕黄色的,那你就要引起重视了。这里就来说说不同颜色的便便意味着什么:

    黑色或红色:凝固的血液是黑色的,新鲜的血液是红色的。这里的问题可不是出在血色素上,而是整个血细胞都被排出来了!如果是便便里夹着鲜红色,那八成是你得了痔疮,治是要治的,但是问题还不算大。但是如果便便是深红色或者黑色的,请你务必去医院好好检查一下。

    (2)掉落水中

    在恭喜你的同时还请观察一下它们是多快沉入水底的:如果是像石头一样迅速沉下去,说明便便里可能含有太多的营养成分,它们在排出来之前还没有被彻底吸收掉;如果便便飘了一小阵才慢慢沉下去,说明里面含有气泡,这是肠道菌群有在好好工作的表现。

    五、排便


    1、原理

    1、介绍

    就先从肠子的出口——肛门说起,这里就用上了一套精妙的肌肉闭合机制。你能有意识地收缩和放松的那部分,叫外括约肌,是不是已经感觉到了?肛门向里的几厘米处有一块功能相似的肌肉,叫内括约肌,但这块肌肉我们是无法自主控制的。这两块括约肌各事其主,分别效命于两大神经系统。外括约肌服务于较为高级的主观意识,如果大脑认为现在还不是上厕所的时候,外括约肌就会忠实地听从指挥,尽力缩紧,严防死守。内括约肌则隶属于不受主观意识控制的体内世界,它才不在乎你身处何方,想不想留下仙气,只要是对身体有益处的事,它就坚决执行。要是全听它的,估计到处都屁声阵阵、仙气飘飘了。

    所幸两块括约肌配合紧密,让我们避免了“大便无法自理”的尴尬。当便便到达内括约肌时,它会反射性地张开。但是它可不会一下就大开绿灯,不给外括约肌一点准备时间,它会先试探性地放出一支小分队去侦查一下情况。在两块括约肌之间布满了传感细胞,它们会先分析一下小分队的性质,比如是固态的还是气态的,再将信息上传至大脑。

    2、tips

    经常憋着不去厕所,内括约肌就会越来越倦怠,甚至可能 180 度大转性。当外扩约肌过于经常地约束内括约肌及其周围的肌肉,就会严重打击到它们的积极性。如果内、外括约肌沟通变得越来越困难,你离便秘就不远了。

    对于孕妇来说,即便没有故意忍着不上厕所,也可能出现产后便秘。这是因为,负责在内、外括约肌之间传递信息的神经纤维极为纤细,分娩时它们很容易断裂。好在人类的神经可以自行生长愈合,不管是分娩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损伤,都可以用一种生物反馈疗法来医治,这种疗法可以帮助被隔断的内、外括约肌重新架起传递信息的桥梁。

    做这项诊疗一定要去指定的胃肠道专科诊所,它们有一台专门的机器可以检测内、外括约肌之间的合作情况。

    2、蹲马桶姿势

    蹲比坐好。因为我们的肠道闭合机制不是为坐着上厕所设计的,在坐姿状态下它没法完全打开出舱口。

    坐在马桶上我们也可以达到蹲坑的顺畅排便效果——只要脚下垫个小板凳,上半身微微向前倾,找好角度——成了!

    3、便秘

    (1)判断标准

    判断是否便秘的最好标准不是上厕所的频率,而是上厕所有多困难

    表现:

    • 每周排便次数少于三次,
    • 排出的便便有 1/4 以上的质地都非常硬,排出来的经常都是驴屎蛋(……就像这样)
    • 排便的时候经常要费老大的劲儿,经常要靠辅助办法(开塞露或是民间偏方)才能排便,拉完总觉得意犹未尽。
    (2)什么会导致

    生活不规律:肠道是个有强烈习惯依赖症的家伙。肠神经会记下我们爱吃什么,什么时候吃,每天做多少运动、喝多少水,我们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去上厕所。如果一切如它所料,它干起活来就会精神抖擞,认真监督肠道肌肉完成工作。

    几乎每两人中就有一人体会过旅途中的便秘。

    (3)怎么避免

    1、习惯

    • 不要憋大便。便便在等待区的时候,肠子还会回收些水分走,所以等待的时间越长便便就越硬,你上厕所就变得越艰巨。说了这么多就是为了告诉你,连续憋便的后果很有可能就是便秘。

    2、吃喝

    • 吃东西。胃里一热闹起来,肠子也跟着开始蠢蠢欲动,因为它得给新人腾地方呀,旧的不出去新来的住哪儿呀?正因为如此,我们大吃特吃一顿之后,经常很快就会想上厕所。

    • 多吃膳食纤维。它能按摩肠壁,帮助增加肠胃蠕动。非水溶性的膳食纤维虽然可以让肠子蠕动得风生水起,但是也比较容易引发肚子疼;水溶性的膳食纤维虽然没法提供十足动力,但是可以帮助食物消化得更好,让便便更柔软。那么去哪里找比例适中的膳食纤维呢?大自然的设计往往就是最精妙和周到的:果蔬的外皮通常都含大量的非水溶性纤维,而果肉却含有丰富的水溶性纤维

      要是你的行李箱里面放不下水果了,不如去趟药店买一些便于随身携带的粗纤维片剂或者粉剂。

    注意:光吃膳食纤维不多喝水也没用。如果水分不够,那这些纤维也就是硬邦邦的一团。

    • 多喝水。如果便便已经够柔软了,喝再多的水便便也不会变得更软(拉肚子的别来凑热闹)。但是便便已经很硬,还不多喝水,那就会变得更硬!因为大肠会从便便中抽取水分来补充给身体。

    • 补充益生菌和益生元。

    3、运动

    • 多散散步?不一定管用。研究表明,只有高强度的运动才能对肠道蠕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所以如果你没有准备好汗流浃背,只是为了上厕所的话,就不必强迫自己出去走一圈了。

    • 假如你还有兴趣尝试一些其他的偏方,那不妨试试“蹲式秋千”吧。这个做起来很简单:首先坐在马桶上,上身最大程度地往前弯曲(尽量去够大腿),然后抬起上身重新回到 90 度的坐姿。这样重复几次应该就有感觉了。友情提示,上厕所时请记得关门,否则吓着别人就不好了。

    4、药物

    • 高渗性泻药。

    凡士林的发明者罗伯特·切瑟布罗(Robert Chesebrough)每天都会坚持吞下一勺凡士林。

    • 刺激性泻药。

    如果说高渗性泻药还是比较含蓄地点到为止,那刺激性泻药就是指令严格的指挥官,就连最懒的肠子在它面前都不服不行。

    • 胃肠动力药。

    胃肠动力药是最近研究的新潮流。

    许多医生在开泻药的时候,都会忘记向你解释什么叫作“三日定律”。其实解释起来费不了多少时间,但是会很有帮助:大肠可以分为 3 段,一段上升的升结肠、一段平行的横结肠和一段下降的降结肠。上厕所的时候一般被排空的只有降结肠段,到了第二天它会重新被填满,然后新的一轮清空和填满就又开始了。强力泻药可以把整个三段大肠都清空,而直到把大肠再装满,差不多要花上三天的时间。

    六、微生物的世界


    1、微生物在人体的分布

    慢慢地我们开始意识到,人体世界的细菌大多数都是无害的,不但无害,而且是有益的。也许你已经知道了,肠道里微生物的总重量能达到 2 公斤,差不多有 1000 万亿个细菌。

    (1)肠道最多

    总体上来说,消化系统越往上(进口)走细菌数量越少,越往下(出口)就越多,到了大肠的直肠就已经多到数不清了。

    细菌对自己的住所各有偏好,有的喜欢住在小肠里,有的就只愿意待在大肠里,有的是盲肠的铁粉,有的就乖乖待在肠黏膜上,还有一些不老实的,总爱凑得离肠细胞很近。

    因为我们浑身上下 99% 的微生物种类都可以在肠道里找到。

    2、肠道菌群

    (1)形成

    绝大多数剖腹产的孩子经历的人生第一个瞬间是和另一个人的皮肤接触。因为没有经过妈妈的产道,自然也少了产道菌群正式入住这个环节,以至于剖腹产小朋友的肠道菌群都是从别的地方七拼八凑来的杂牌军。剖腹产出生的宝宝,他们的肠道菌群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调整到正常状态,所以抵抗力相较于顺产的宝宝会弱一些

    小宝宝长到 3 岁的时候,肠道菌群差不多开始定型了。这时候我们能往嘴里塞的差不多也都塞进过嘴里了。

    (2)分布

    基因虽然是建造我们身体时的首席设计师,但是却没办法最终决定我们身体里的各式寄居者。比如单卵双胞胎虽然拥有相同的基因,但是他们体内菌群成分并没有比普通兄弟姐妹更加相似。不仅仅是基因,生活方式、遇见的人、生过的病或者业余爱好等等都共同决定了我们肚子里的小世界。

    这么多肠菌基因我们现在根本没能力全都看过来,但是如果是有目的地找某个单个的基因,那我们还是可以做到的。现在我们起码已经知道了:婴儿比成人拥有更多的消化母乳的肠菌基因,这个基因在断奶后就会慢慢消失;胖子体内有更多分解碳水化合物的肠菌基因;老年人体内抗压的肠菌基因会减少;在东京能找到消化海苔的肠菌基因,但在柏林就没有。肠菌基因会悄悄泄露你是谁——小年轻、大胖子还是个亚洲人。

    (3)肠道型

    所以科学家们必须对数据合理地打包、分类,找出重要的数据模型。2011 年的时候总算有了重大突破,科学家们发现了三种肠道型(enterotype)。

    你属于三种肠道型的哪一种,取决于你肚子里到底哪个细菌家族占统治地位,这三种肠道型也自然就由这个统治家族的名称冠名。它们是大名鼎鼎的:

    • 拟杆菌型(Bacteroides)

    拟杆菌拥有的能力就是这么强大,它可以从食物中最大限度地提取能量供给人体。不过也正因为它这个强大的能力,导致在体重增加方面它的嫌疑也最大。事实上拟杆菌好像确实很喜欢肉类和饱和脂肪酸,肉食偏好者的肚子里经常能找到它们的身影。

    • 普氏菌型(Prevotella)

    跟拟杆菌型相反,普氏菌型在素食主义者的身上更为多见。

    可见体重这个问题,可不仅仅关系到你吃了多少卡路里,还关系到那些每天和你同吃同喝的细菌兄弟都是谁。

    • 瘤胃球菌型(Ruminococcus)

    这种分类方式无关你是亚洲人、美洲人还是欧洲人,无关你年轻还是年纪大,也无关你是男人还是女人,通通都适用。

    对于这个肠型的看法,科学界各家争论不休。

    3、人体与肠道菌群的共生关系

    (1)菌群自身的好处

    如果一个微生物在我们的肠道里住得如鱼得水,说明一则它喜欢肠道细胞的建筑结构,二则它喜欢肠道里的气候条件,三则它喜欢每天送来的食物。

    (2)对人体的好处

    1、帮助消化

    虽然肠菌与我们一同进食,但是它们并没有跟我们抢食物,因为我们分解和吸收食物主要都是在小肠里,而那里几乎没什么肠道细菌

    反刍动物,比如牛,就跟我们刚好相反。块头这么大的动物居然吃吃草就够了,秘诀到底在哪儿?就在它菌群的位置上——牛的菌群处于消化道很靠前的地方,都在它的前胃里。牛的食物尽是些复杂的植物碳水化合物,它们自己都懒得去消化一下,就直接交给了拟杆菌们。等拟杆菌先把消化准备工作做完了,它们才自己接手。

    延伸例子:

    啮齿类动物的肠菌和我们人类的一样,也主要聚集在消化道的尾端,但是人家可比我们勤俭多了,大好的肠菌小肉排怎么能白白浪费掉?既然不想浪费,那就把它们再吃回去。没错,意思就是啮齿动物会吃掉自己的便便

    比如有心的酸奶厂商总是会选择偏好生产右旋乳酸(D-乳酸)的细菌。那既然有右旋乳酸,自然也会有左旋乳酸(L-乳酸),这两个乳酸的分子结构刚好是镜像反射。我们体内的消化酶更倾向于右旋乳酸,如果要消化左旋乳酸的话,就像是拿左手写字,实在不给力。所以下次你去买酸奶的时候,最好认准商标上“含丰富的右旋乳酸”再下手。

    葡萄酒的余香之所以是“余”香,是因为细菌需要时间来完成它们的工作。在舌头靠里的地方有可以对食物进行加工的细菌,所谓的余味就是食物在被它们加工后释放出来的味道。所以每个专业的品酒师品出的味道都会有点不一样,这主要取决于他们各自舌头上的菌群

    2、免疫系统

    身体里绝大部分的免疫系统都在肠道里(大约占了 80%)

    大家都真的输血绝对不能输不同血型的血,因为免疫系统不兼容。但新生的小婴儿肚子里面还没几个细菌,理论上来说,给他们输不同血型的血时是不会有排异反应的。(因为小婴儿的血液里会有从妈妈那里得到的抗体,所以医院为了安全起见,一般都用和妈妈同一血型的血液进行输血。)一旦免疫系统和肠道菌群基本发育完成,人们就只能兼容同一种血液类型了

    (3)好的关系是什么样子

    就像我们的世界一样,肠子里的小世界也是好人坏人并存,只要好人占多数,坏人受监督,那这个世界就仍然是个正常健康的世界。

    4、卫生

    (1)近现代开始重视

    130 年以前在欧洲,人们发现肺结核原来是由细菌引起的。这是细菌第一次走进公众的视线,以一种有害、危险而又看不见摸不到的形象为人们所认识。很快欧洲颁布了新的规定:病人必须隔离开,避免传染给其他人;学校里开始严禁吐痰;亲接触最好避免,共用一块手帕更是绝不提倡;另外亲吻仅限于“恋人间的情不自禁”。这些规定听起来有点滑稽,但到今天它已经深深包含在了社会秩序的方方面面:就是从那时起,吐痰被认为是一种没教养的行为,毛巾和牙刷变成了严格的私人物品,与其他国家文化相比,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也大得多。

    通过禁止随地吐痰就可以阻止一个致命疾病的传播,确实是件该提倡的事。这条规矩于是就深深地烙在了人们的脑海里,不遵守它的人会被人讨厌,因为他危害到了别人的健康。于是一代传一代,不随地吐痰成了社会的基本准则。保持个人的清洁卫生也在社会上推广开来,人们努力给乱糟糟的生活带来一些秩序。

    (2)如何做

    略。

    (3)过犹不及 & 新时代的卫生定义

    事实上,一个国家越干净,那个国家患过敏和免疫系统疾病的人就越多。一个家越是干净无菌,这家人患过敏和免疫系统疾病的可能性就越高

    所以打扫卫生的意义在于有效减少细菌数量,而不是完全消灭它们。即使是坏的细菌也可以为我们所用,比如它可以帮我们训练一下免疫系统

    这种新概念的清洁方式又印证了之前我所说的话:干净不是指一个细菌都不留,干净是指优化细菌组合,让有益的细菌始终占上风。换句话说就是,消灭真正危险的细菌,有意识地栽培有益的细菌。

    5、健康的元凶

    (1)坏细菌

    1、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可是爬行动物肠道里最常见的肠菌。

    生活中处处藏着意外,谁能想到打个鸡蛋做个糖心蛋也会有危险,吃个没煮熟的鸡腿也可能会无休无止地腹泻和呕吐。这全都是因为它——沙门氏菌,来自最原始的威胁。

    像是沙门氏菌,只要以 75 摄氏度的温度煮个 10 分钟就全都歼灭了。

    所以不管是上吐完还是下泻完,一定要用肥皂和热水把手彻底洗干净,不然再吃进去的话,肠子就白忙了。

    2、幽门螺杆菌

    全世界有一半的人胃里都有幽门螺杆菌。

    马歇尔和瓦伦认为幽门螺杆菌是引起胃炎和胃溃疡的罪魁祸首。第一,它可以生产出强碱的代谢物,中和掉周围的胃酸。第二,它可以钻进胃黏膜下面,胃黏膜本来的作用就是保护胃壁免受胃酸侵蚀,躲在胃黏膜下面便可以高枕无忧。

    由于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和胃炎、溃疡和癌症之间的关联,马歇尔和瓦伦于 2005 年被授予了诺贝尔奖。从喝下实验室的细菌试剂到喝下诺贝尔奖的庆功酒,中间经历了整整 20 年的时间。

    并不是每一个有幽门螺杆菌的人都会得胃病(在德国大约 1/3 的人都有幽门螺杆菌),但是大部分的胃病都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这是因为不同的幽门螺杆菌,它的危险程度也不一样。

    拓展:幽门螺杆菌也有好处

    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假设:幽门螺杆菌可以帮助舒缓免疫系统。幽门螺杆菌附在胃壁上,刺激了调节性 T 细胞的生成。调节性 T 细胞是一群具有负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的淋巴细胞,当免疫系统突然反应过度、小题大做的时候,它的作用就是拍拍免疫系统的肩膀,跟它说:“你去歇一会儿,这里我来吧。”这就是它被叫作“调节”细胞的原因。

    除了哮喘以外,幽门螺杆菌的携带者患湿疹的概率也要低很多,差不多能低 1/3。也许之所以当今越来越多的人得了肠炎、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其他慢性炎症,就是因为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把这个和我们共同生活了几万年的小伙伴给抛弃了。

    (2)寄生虫

    1、弓形虫

    (1)介绍

    猫是弓形虫的最终宿主。

    弓形虫可以在中间宿主的体内最多等上 5 年。当然这个中间宿主不一定非要是养猫的人、

    全世界大约有 1/3 的人身体里都寄宿着弓形虫。

    (2)感染

    而且如果我们已经被感染了一次,我们就不会再二度被感染了,就好像我们的身体上被贴“已出租”的标签似的。

    但是如果怀孕期间感染上弓形虫,那就大事不妙了。这就是家里有孕妇的时候,猫沙每天都要清理干净(孕妇可千万别自已动手)。

    (3)危害

    弓形虫在中间宿主家最喜欢寄居的地方是肌肉和大脑里,而大脑里准确地说是在三个地方(按居住频率依次递减):杏仁核、嗅觉中枢和位于脑门后面的大脑区域。杏仁核之前已经说过了,主管恐惧感;嗅觉中枢很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小鼠会喜欢上猫尿的味道;至于脑后的脑区域,这个解释起来就有点复杂了。

    这些小鼠都感染上了弓形虫,除此之外它们和其他小鼠没有区别。弓形虫驱使着小鼠带着它自告奋勇地奔向它的最终宿主一猫的嘴里。真是让人不寒而栗的阴谋诡计。

    6、抗生素

    1、介绍

    抗生素可以有效地杀死几乎所有的病菌,甚至病菌的近亲。

    到底是谁制造了抗生素?抗生素是微生物们用来互相掐架的武器

    2、副作用

    (1)一般

    小孩和体弱的老人都要特别小心,因为这类人群的肠菌本来就不是很稳定,用完抗生素以后恢复得也会比较慢。

    腹泻是服用抗生素后最常见的副作用。如果你没有拉肚子,那第二天早上上厕所的时候,千万不要吃惊为什么自己比平时多拉这么多,这些都是死去细菌的尸体啦。

    (2)抗药性

    虽然抗生素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了,但是研究抗生素对肠道菌群长期影响的试验却还是只手可数。原因很简单,因为这类试验需要的技术设备这几天才刚研究出来。抗生素到现在唯一能确定的长期副作用就是病菌的抗药性。细菌对某种抗生素产生了抗药性,就难再用这种抗生素对付它们了。

    非常少量的抗生素就已经可以让细菌产生抗药性了。

    3、建议

    (1)当你要吃的时候

    • 能不吃抗生素的时候就不要吃。

    如果定要吃抗生素,那就要吃到位。吃到位是指剂量够多、时间够长,这样才能保证把漏网之鱼的数量降到最低。

    好的医生是不会一上来就给病人开抗生素的,但是一定要吃抗生素的时候,也绝不会有一点含糊。

    • 抗生素的替代品。

    比如植物也能制造抗生素,而且不会造成抗药性。但是如果病得很厉害,而且没有好转的迹象的话,那你可千万别指望用植物精油抗菌了,这时候一定要下猛药。

    • 补充益生菌。

    抗生素的打击是没有特定目标的。我敢肯定,很多家族流传了几十代人的代表性细菌,都随着抗生素的发明使用灰飞烟灭了。肠道里随之空出来的位置还是应该尽快填上的好,当然最好是由好的细菌来继承这个位子。这时候就该益生菌出场了,它们可以帮助肠道重建一个美好的家园。

    (2)生活中避免摄入

    • 吃有机肉类。

    跟家畜的养殖管理有很大的关系。有的国家像印度和西班牙,几乎根本不管喂养家畜时用了多少抗生素,这些家畜的体内自然而然充满了各种抗药性的细菌。直到 2006 年,欧盟才明令禁止把抗生素作为提高产量的手段添加到动物料中。

    • 好好地冲洗水果和蔬菜。

    • 旅游时更要提高警惕。

    1/4 的人旅游完回家肚子里都带回来了一些纪念品一一当地的抗药性细菌。

    7、益生菌

    (1)介绍

    目前被研究得最透彻的益生菌是乳酸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和布拉氏酵母菌(Saccharomyces boulardi)。

    作为酵母它有一个无可争辩的好处一抗生素动不了它一根汗毛。

    (2)作用

    1、止泻:益生菌应用领域 No.1。患肠胃感冒或者因为服用抗生素而引起腹泻时,不妨去药店里买点益生菌服用,不但可以缓解腹泻的症状,还可以帮助止泻(平均可以缩短一天的时间),而且与其他大部分的止泻药相比,它们完全没有副作用,所以小孩和老人用它最为合适。

    上文提到的,如果用抗生素,因为他杀死了很多肠道细菌(包括益生菌),所以会导致腹泻。这时就要及时补充益生菌。

    2、加强免疫系统:体弱多病的人也可以服用些益生菌,尤其是在容易感冒的季节里。几个针对老人和运动员做的研究显示,经常服用益生菌可以帮助他们有效预防感冒。如果觉得药店里卖的益生菌产品价格太高的话,你也可以改成每天吃一盒酸奶。之前说过了,虽然酸奶里的细菌到了肚子里已经没几个活着的,但如果只是想轻轻地推一把免疫系统,也不是非要活细菌不可一一光是看到细菌空壳,免疫系统就会小雀跃一下。

    (3)局限性

    目前所有的益生菌都有一个局限性: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验室里单一分离出来的品种,你服用它们的时候是有效果的,但是只要一停止服用,它们大多很快就会从肠子里面消失殆尽。每人的肠子都不一样,里面的常住居民也不一样。这肠子里面就像是以前的胡同弄堂,常住居民都是老邻里了,虽然平时张家长李家短各种爱恨情仇,但是在有新人闯入的时候,大家的态度就会突然惊人地统致排外。所以新同学益生菌在肠道里面总是待不久,目前益生菌产品的作用更像是给肠道作个短期的护理,一旦停止服用,之前吃下去的益生菌就只能在肠子里自生自灭、自谋活路了

    基于这个思考,科学家最近想出了一个新的方案,就是给益生菌们组个队,好让它们到了陌生的地方(肠子)互相帮助,共同站稳脚跟这个团队里最好有不同的分工合作,有的能觅食,有的能清洁。这就是所谓的集体力量大。这样的产品现在在超市、药店里也已经能买到了。生产商把不同的乳酸菌捆绑在一起,虽然成分表里都是一些老面孔了,但是这样全新组合一下效果确实要好了一些。只是停止服用后,希望益生菌自己也能在肠道里立足的这个想法终究还只是个美好的愿望(这样表达是不是要比实验失败听上去好很多)。

    面对这样棘手的疾病,真的就需要医生们充分发挥创造力了。有几个胆子大的医生就脑洞大开,直接把一个健康人的肠道菌群整体嫁接到了需要治疗的患者身上。好在这个实际操作起来不算特别困难(兽医已经用这招几十年了),所需要的原材料只有健康人的一坨大便而已。所以我也喜欢把这个方法叫作大便移植术。当然你放心,医生是不会叫你吃屎的,因为这里重要的不是大便,而是大便里的细菌混合体。医生会把大便里的细菌们整体分离出来,有可能帮你做成口服试剂,也有可能帮你从肠子尾端直接塞进去。细菌移植目前是益生菌研究领域里最大的支潜力股。

    8、益生元

    (1)介绍

    益生元“益”就“益”在它可以促进好细菌的生长。跟益生菌相比,益生元可好找多啦,它只需要满足一个条件就可以发挥作用:肚子里得有好细菌吃它。

    所以益生元的意义就在于,它们是只有好细菌才喜欢吃的膳食纤维。比如白砂糖就不是益生元,因为龋齿细菌也喜欢吃它。益生元必须是坏细菌讨厌的食物,即使吃了它也造不出有害物质来。而好的细菌吃了益生元则能够不断壮大,在和坏细菌的斗争中抢下更多地盘。

    (2)购买

    如果你只想专门补充益生菌,那也可以从超市或者药店里直接购买纯的益生元产品,像菊糖、低聚半乳糖都属于这类产品。菊糖是从莴苣根里分离出来的,而低聚半乳糖(GOS)则是从奶里提炼出来的。这些产品的保健作用都已经被证实了,它们可以有针对性地给某些乳杄菌和双歧杄菌提供养分。

    七、大脑 和 肠子


    1、大脑为行动服务

    和人类一样,海鞘也属于脊索动物,它拥有一丁点大脑和差不多能算是脊髓的脊髓。通过脊髓,大脑能将指令下达到全身,也能反向从身体那里接收发回来的信息。比如说我们的大脑通过眼睛可以接收到街边的景象,同样地,海鞘的眼睛将信号传递给自己的脑袋,告诉它前方是否有鱼挡路。我们的皮肤传感器能把外界的温度信息传递给大脑,同样地,海鞘也能借助它的皮肤传感器将海水的温度传递给大脑。我们的味觉可以把信息传递给大脑,告诉大脑面前的食物是否可口,同样地,海鞘……反正就这个意思,你明白就好了。

    结论如下:大脑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为行动服务

    2、肠道也影响行为

    肠道是可以影响到行为模式的。

    (1)为什么,因为肠道也是脑

    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颅脑与肠脑都发源于早期胚胎的神经嵴。随着胚胎发育,一部分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另一部分变成肠神经系统。两个系统通过迷走神经相连。迷走神经是连接肠道和大脑的高速直达通道,它穿过横膈膜、从肺和心脏间穿过、紧贴着食管向上穿过喉咙直抵大脑。如果大脑是中央指挥部的话,肠道就像是它在地方的外派专员,而迷走神经的作用就像是连接总指挥和地方专员的电话专线。

    在一项人体实验中科学家发现,用不同的频率去刺激迷走神经可以让实验对象产生不同的感受,可以是舒适也可以是恐惧。基于这个实验,自 2010 年起欧洲批准了一个新的抗抑郁症疗法,主要就是通过刺激迷走神经来调节患者的心情。

    所以肠道的神经网络系统也被称为“肠脑”,或者“第二脑”。

    英文中常用 gut 一词来表示直觉。“ gut”这个词本意是“肠,内脏”,在俚语中引申为“内心的感觉”。中文也有“满腹经纶”的讲法。

    肠道巨大的表面积让它当之无愧成为了全身最大的感觉器官,它要是称第二,眼睛、耳朵、鼻子、皮肤都不敢称第一。从眼睛、耳朵、鼻子、皮肤收集到的信息会抵达主观意识层,我们利用这些信息对周边环境做出相应的反应。如果身体是一辆车的话,这些器官就像是车里的停车辅助系统。而肠道就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后台系统,它感知着身体的内部世界,运行在潜意识层

    拓展:从潜意识到意识,有关卡。大脑也不会马上把每一条信息都传达给主观意识。如果迷走神经想把信息上传到大脑中那些超级重要的核心区域,就得先通过门卫这一关。这个门卫就是丘脑。比方说,眼睛反复告诉了丘脑20次:卧室里挂着的一直是同一条窗帘。丘脑选择了把这条信息挡在门外,因为这对我们的知觉真的无关痛痒,所以即使看见了窗帘,我们也压根不会注意到窗帘,脑子压根就不会往窗帘上想。但是假设眼睛汇报给丘脑,房间里换了新的窗帘,丘脑这次就会把这条信息放行,“新窗帘”这个想法就会出现在我们的意识里。

    (2)拓展:肠道还创造意识

    所谓“人”可不只有大脑。肠道研究近来的频繁突破让科学家们开始重新思考一个问题,真的只是“我思,故我在”吗?

    肠子的信息能传递到大脑不同的区域,其中最有意思的区域之一就是岛叶。而岛叶就是我们产生“自我”意识的地方。岛叶先勾画出一个身体感觉的全貌图,大脑再把它加以润色丰富。根据巴德·克雷格的理论,大约每40秒钟就会诞生一幅这样复杂的图片,这些图片连在一起就是一部电影——一部关于“我”的电影,一部关于生活的电影。

    笛卡儿(Rene Descartes)的名言应该修改一下才更准确:“我感觉,然后我思,故我在。”

    (3)tips
    • 吃饭时不要有负担,不要火急火燎,不要三心二意,而是应该轻轻松松地享受食物。这点对小朋友来说尤其重要,因为他们的肠脑和大脑是同步发育的。吃饭的时候不要在电视机前蹦来蹦去,家长也不要给太大压力,不要动不动就斥责“不吃完饭就别离开饭桌”。

      此外,微生物学家还提出了一个理论:压力是不卫生的。(所以吃饭前不光要洗手、还要“洗脑”)。

    • 少喝酒,喝酒并不能完全放松自己。酒精在抵达脑神经前会首先抵达肠神经,所以“喝一杯酒放松一下”,有多少放松的是脑神经,而又有多少放松的是肠神经呢

    • 市面上常见的抗抑郁药物,比如百忧解(一种治疗精神抑郁的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而恰恰是这些副作用透露给了我们另一些有关血清素(“幸福荷尔蒙”)的重要信息。服过这种药的1/4的人都领教过这些药物的副作用:恶心,腹泻,长期服药还会引起便秘。这些副作用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肠脑的神经受体和大脑完全“雷同”,所以抗抑郁药总是自动地同时作用于肠脑和大脑

      因为人体内自身的血清素中有95%最终是由肠道细胞生成。

    3、拓展:神经的可塑性

    (1)介绍

    所谓的可塑性就是指神经自我改变的能力

    青春期的时候大脑之所以会觉得如此迷茫,是因为这时候神经的可塑性实在是太强了——凡事无定数,一切皆有可能,周围到处都是闪闪发光的诱惑。青春期差不多到 25 岁才彻底结束,从这时起神经会稳定下来,开始根据之前学习到的经验模式工作。那些实践证明可行的事,神经会继续这么做,而那些令人不快的经验教训,神经就会注意绕道避行。所以青春期那些无缘无故的愤怒和大笑都会一去不复返,随之一起消失的还有墙上各种偶像的海报。

    稳定的神经让情绪和思想也开始稳定下来。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比如神经固定在了消极的思维定式上:“我根本就是一无是处。”“

    (2)如何增强可塑性

    大招——修复神经屏障

    方法:

    • 正如肌肉训练时练习得多的部位就会变强壮,神经也是一样,频繁使用一个神经的话,它就可以被强化。

      所以脑子经常用,不容易得老年痴呆。

    • 抗抑郁药可以提高神经的可塑性,这样就有机会改变这些消极的思维定式,要是能同时进行心理疗法辅助治疗,就会减低“溜溜球”(病情反复)的风险,疗效会更为明显。

    八、其他


    过去,腌制工艺的出现让肉制品的保质期大大延长,因食用腐坏的肉类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大大减少,这在当时算是食品加工史向前迈出的一大步了。几百年来,这个工艺代代相传,大量的亚硝酸盐被用来腌制保存肉类或香肠制品。被亚硝酸盐处理过的肉制品都有红亮亮的颜色,这就是为什么火腿、香肠即使煮熟了也不会呈现出和新鲜熟肉一样的棕灰色。到了 1980 年,曾经功不可没的亚硝酸盐却因为对健康的潜在危害而被严格监管起来:法律规定,每公斤香肠不得使用超过 100 毫克的亚硝酸盐。规定一出,罹患胃癌的人显著减少。所以及时纠正传统工艺和习惯看样子真的很有必要。现如今,精明的肉食加工厂都已经改用以维生素 C 为主、少量亚硝酸盐为辅的方法来加工肉食,这样可以储存得又久又安全。

    除了刚才说的胃、小肠,我们的肺也一样——“吸气”对它而言就意味着“吸取气态的营养”。事实上,我们的体重有相当一部分来自通过呼吸吸收的原子,而并非吃下的饭菜。而对于植物来说,绝大部分的重量甚至就是来自空气,而非土壤……

    电视里演的那些催眠术都是骗人的把戏,与电视里的相反,做真正的催眠练习时患者必须神智清醒,因为所有的练习都要依靠患者自己掌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消化系统的科普——《肠子的小心思》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shez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