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是一种传统的绘画书写用品,和笔、砚、纸合称“文房四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墨的制作工序繁多,一方墨条从最初的割漆到炼烟,从取烟到洗烟,让轻烟上浮,杂质下沉。再经过一整年的时间阴干,去除烟中的“火气”,再到熬胶、和胶,加入各种名贵药材拌料、搓成软泥,经历上万次的捶打,称重以后放入模具定型,再经过半月吸湿,挂晾半年,最后金粉描金打蜡,整个过程需要500多天。
网上一个叫做山白的小伙子把这个繁琐的过程做成了视频。在黎明时分,雄鸡的鸣叫声中踏着崎岖的小路上山,选粗壮的漆树,用特制的镰刀把漆树隔开一道斜斜的切口,把贝壳的边缘磨得锋利,插到漆树的切口下方,清亮的生漆顺着树的切口缓缓流下,流到小小的贝壳里面,用竹筒仔细收集起来,和精炼的桐油和猪油搅拌在一起,混合好的漆油放入细白的瓷碗中,加上一根灯草芯浸透,点燃,袅袅的青烟就向上升起。点燃的油灯上方需要倒扣同样大小的瓷碗,以便收集产生的黑烟。
黑烟熏满碗壁就需要再以鹅毛轻轻刷取下来,据说收集油烟的时间不能间隔太长,太长油烟就有可能结块,从而影响烟的品质。经过数日的炼烟取烟,直到收获满满一盆的油烟。
油烟收集完毕以后,需要放入清水之中洗涤,使轻烟上浮,杂质下沉,洗完的烟需要静置一个夜晚。这时候漂浮在水面上的是如丝一般细腻光滑的最优质的烟。
清洗过后的烟捞出以后放置在特殊的容器中阴干一年,经过日出日暮,寒来暑往,四季更迭,已经去掉了之中的“火性”,接下来需要等量的隔水蒸到融化,经过过滤熬到透亮的骨胶和皮胶,分次一点一点加入阴干的烟灰粉,再加入冰片、珍珠粉、龙脑、朱砂、麝香、金箔等十数种珍贵的材料和在一起,这就形成了最初的墨泥,加入了名贵材料的墨泥除了可以防腐以外,还有麝香的香气,更加光泽。
墨泥和到成团以后,还需要经过反复的折叠捶打,整个捶打的过程不能间断,这样胶才不会凝固,才能更好得和烟融合。
墨泥被捶打到表面光滑,没有颗粒这道工序才算完成。接下来是精细地把墨分成等量的墨块,上称称重,搓成细长条移入模具中,压成墨条。
压墨条看似简单但充满了技巧,它也叫上模,就是将捶打上万次的墨泥放入事先制作好的木质的模具中,模具里面事先刻好各种形状和图案,压制完成的墨条上面就形成了拥有精美图案的墨坯。
墨坯,制成以后很容易变形,这时候就需要把压制好的墨坯放在特制的木盒中半个月,上下铺上草木灰,以便吸出墨条之中的湿气。
半月后的墨条已经干燥,再放在阴凉通风处挂晾半年至适当的程度。
墨条制作的最后一步是描金和打蜡,晾干以后的墨条用金粉填写墨条上的图案和文字,一块精美华丽的墨条终于完成了。
山白为我们复刻了徽墨的制作过程,想不到小小的墨条还需要经过如此漫和繁琐长的过程。
徽墨“落纸如漆,经久不褪,纸笔不胶,丰肌腻理”,是墨中精品,也是传统技艺中的瑰宝。
山白的这条视频播放量据说有3.3亿之多。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他的这条视频?我想除了对传统技艺的好奇和探索,还有对视频之中的空山鸟语,鸡鸣雨声大自然的向往,山白活成了我们想象中的样子,那些轻描慢写的日子是我们抵达不了的诗和远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