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读《嵌入式C语言自我修养》这本书,看到了软件架构这部分。
软件架构思维,是模块化变成思想的终极形态,将所有可能用到的模块定义为可以直接引用的一个完整框架,开发者可以部分地引用其中需要的模块来完成自己的设计。
模块化的思维,最本质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代码复用率,提升编程效率。
于是我便联想到,软件设计上的架构思维,是不是可以用在写作上呢?
毫无疑问,当然可以!
在故事的创作上,以电影剧本为例,很多电影都有相似的情节推动,其实就可以用框架思维来解释。
历险类故事,经常用的架构是:危机/机会/任务出现——寻找队友组成团队——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如《惊天魔盗团》,《碟中谍系列》,《复仇者联盟》第一部。
成长类故事,常见的架构是:开局美满人生——突然出现变局陷入低谷——克服挫折获得成长——人生走上正轨。比如《当幸福来敲门》,《国家公敌》。
公路类故事,常见的架构是:因为一些原因需要踏上旅程——上路见识到不同的风景——获得心智成长——收获更幸福的人生,比如《绿皮书》,《柯达胶卷》,《白日梦想家》。
无限流网文的结构,通常都是进入新世界——解谜/战斗——离开获得成长。
一个长篇网文的架构或许可以总结为:生活发生变故——困难/机会出现——挣扎/奋斗战胜困难——能力获得提升——进入下一个单元。
最喜欢的《海贼王》动漫,每一个单元都有接近的架构,遇到不同的敌人或者遇到不同的困境,而最终都需要通过战斗来解决难题,同时获得思想好能力上的成长。
使用这种架构来进行创作,最容易发生的问题便是毫无新意的重复,导致读者审美疲劳。
软件架构的本质在于提供代码复用率,提升编程效率。
可以在故事创作中熟练地运用架构,毫无疑问可以写出更完整更长的故事,但是因为重复的特性,容易导致读者对于后面的故事发展产生过高的预见性。
要避免这种情况,就要在框架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引入变化。
这种变化包括不同的困境与机遇,获得成长的不同类型,战胜困难的方式手段,或者在世界观、价值观上的进化。
就像《彗星来的那一夜》中,主角主动选择进入平行世界的那一刻带来的冲击。
下一篇,试着总结一下目前《惊悚乐园》里看到的架构,体会一下架构的用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