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给别人添麻烦
做事有完美情结
拼命的干活,却没有在乎自己的情感
……
一直以为自己这样的状态是很好的状态,却不知道其实是完全没有觉察力、在乎自己内心的体验。
记得大三时,跟高中朋友聊天中,表明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就应该是非黑即白“,这样的认知体现出的是自己在社会边缘化、弱者的身份,而不是以前所认为的那样,认为自己很坚持自我,坚持对的信念……却从来不知道,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觉察力里,内心真正在意的地方。
两天本心社的课,类似啪啪啪打脸的思维,接踵而至……
10岁从老家去往兰州后,至今记得那个与爸妈、弟弟的见面场景,陌生感、恐慌感,充满心里,认为自己不是家里人,更适合回到姥姥家里。后面的几年时间里一直以讨好型的方式生活在家里,会主动做家务、帮爸妈干活,蒸凉皮、卖凉皮,会好好的学习,成绩都在班里前几名,不敢随意哭泣,一哭就会被父亲打骂,严重的时候会被打的流出一大盆鼻血,想想现在鼻子毛细管薄和破裂可能都是当时留下的后遗症。小时候也从未敢于像爸妈要任何东西………但还好,有一个细心的妈妈,会在适当的时候给自己鼓励。
这样几年主动融入式生活,导致自己成年后到现在性格很懦弱,不敢多要求别人为自己做什么,会认为自己不值得。对自己好的人,会主动加倍的再去奉还,严重的情感不成熟与缺失。
初三到高三,爸爸跑出租,性格被乘客磨平,慢慢对自己的打压变少,更多开始承担起父亲的角色。一直以为童年的那些伤痛也被自己化解、忘却了,毕竟现在家里人是在和睦相处,却不知道原来它们仍旧在自己的心里,影响着自己现在的生活和工作。就像是小时候,小孩子非要一个玩具,而爸妈采取直接走开的方式,留小朋友一人在原地哭泣,发现哭泣没用,又担心爸妈真的因为自己要玩具而不要自己了,恐惧的心理只能让孩子放弃玩具,主动找爸妈,而这样的举动,背后体现的孩子的内心世界想法是:”在爸妈眼里,我不如一个玩具。“这样的次数多了,内疚多了,长大后也就更加觉得自己在很多事情上都不值得别人的付出……
三天的课程,前两天便找到的自己多年性格里的根源问题,这种直面自己内心的冲击,是每个人都必须的,只有认清自我,才能在生活中找到自己。
一直以来自己就是一个清白者。一直很清白的样子。以为这样自己很棒,然而真正的原因是:你的情感缺失。
一直不自信,以为是没有拿的出手的项目,以及嗓音问题。这两天在成都才真正找到原因:
原生家庭中,带给自己的情感缺失,需要心理能量的提升来填补,而这第一步便是建立自己的规则。
总结:
1 一定要觉察到自己的情绪;
2 想到后果,来澄清整个情绪事件;
3 认真面对自己的感受。
不要去纠结,我们是自己人生的导演,而不是演员。
前行的路上,我们要少用内疚,少用套路,多用情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