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这样的事,
以后还多着呢。
讲真,现在写起影评都变得有负担了呢。不过我觉得这是好事,我也得不断进步嘛!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胡言乱语来敷衍我这几百(万)号粉丝了。
其实每次看电影之前我是不会做功课的,只要片名有意思或是演员我喜欢就直接去看了,最多看看简介讲的什么内容,没那么多顾虑,也不用怕被剧透。
这次选《狗十三》仅仅是因为名字里有狗,本想着是像《一条狗的使命》那样的萌宠片,看了下简介发现是讲父女关系的,比起父子关系更为微妙。
导演的名字有点熟悉,查了一下果不其然,每部代表作都会捧红不少演员。
从《烈日灼心》和《追凶者也》可以感觉到曹保平导演比较喜欢黑色幽默和暴力血腥的风格,但这部《狗十三》没有黑色,青春却蒙了层灰;没有暴力,暴力却以爱为名。
看似是一部平淡的家庭纪实片,但片中接二连三的BGM总有一种悬疑片的既视感,这也是为啥好多人看完电影出来第一句话:“吵得我耳朵疼。”
电影结束时,影厅的灯一直不亮,我赖在座位上期待着能有一个彩蛋来拯救一下这个少女,告诉我们她并没有吃狗肉,也没有忘记爱因斯坦,但是没有。
有人说:看完这部电影,如果没有共鸣的话,你应该庆幸。
13岁的少女李玩,父母离异,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爸爸为了弥补前几天强迫李玩把兴趣小组从她最喜欢的物理改成了最讨厌的英语的过错,送她一只狗就此了事,李玩给狗起名:爱因斯坦。
为了寻找丢失的爱因斯坦,并拒绝了后妈假爱因斯坦的慰藉,在家人眼中纯属胡闹的李玩被爸爸胖揍一场后,变得“懂事”、“乖巧”了起来,大家直夸她“长大了”。
片中有个镜头:李玩问她姐姐hypocrisy怎么读,查完文曲星后大声念道:hypocrisy 伪善。我想这也是本片的关键词吧,成长就是变得伪善。
据说这部电影被封存了5年,最大的原因应该是它对中国式教育的讽刺太过扎心吧。上映过的青春题材的影片,基本都是男女之间的小情小爱、同学之间的小打小闹,唯独缺少了父母与孩子在青春期时的小争小吵。
中国式教育误区一:
偏科=学习不好
李玩喜欢的是物理,可因为英语成绩拉低了总分,她不得不补起了英语。
因为排名只看总成绩,对于偏科的学生来说很不友好,不得不去学一些不明所以的东西,很有可能因为被其他科目所折磨,连喜欢的课也变得疲惫起来。
我之前一直以为我弟学习不好。因为我小姨在给我们抱怨他学习成绩的时候,总是说学习差得很都考不上重点高中,具体也不说差在哪,仔细问起来地时候才知道,只是被语文和政治严重拉了分,但至少英语和化学在班里还是数一数二的,而且依然顺利考进了重点高中。但小姨从来是报忧不报喜,只训斥没考好的,不夸奖考得好的(现在已经会适当鼓励了哈哈哈哈),也就是我弟抗打击能力强(脸皮厚),要我我真的是要起义了。
片中的李玩也给偏科的小盆友们留了条活路:物理获得全省第一直接保送重点高中,这也告诉我们:只有偏科偏到能被保送的程度,才会被拍手称赞。
中国式教育误区二:
狗=玩具
爱因斯坦的到来,只是她爸作为赔罪的一个礼物。
当爱因斯坦被爷爷弄丢时,全家人没有人去找,而是买好了第二件赔罪品——旱冰鞋,等着李玩回来。因为在他们眼里,狗嘛,就是用来消遣的玩具,殊不知李玩和爱因斯坦的感情绝不止玩具那么简单,是陪伴。
狗是忠诚的,你在危难时救过它,它就跟定你了。假爱因斯坦因为总被弟弟打,反抗起来把弟弟咬伤后,狠心的后妈要把它送去狗肉店,却从不怪她儿子惹事生非;从爸爸打狗时,李玩上前安抚它的那一刻起,它已经心有所属了,所以当被还怀有一点善的爸爸送进流浪狗救助站时,它已经绝望到难以进食了。
我家现在就养了一只中华田园犬,我妈给它起名:阿米丢,说是她那个年代的一部电影:《三千里寻母记》里面猴子的名字。
当时爷爷刚去世,姑妈想着奶奶一个人太孤单,就从乡下要了只小奶狗来,但我奶奶一点也不喜欢狗,就每天牛奶泡馍馍的敷衍着。中午我去奶奶家吃饭的时候,发现才一个月的它却遭到了如此“酷刑”,就跟爸妈商量着带它回家,这一养就是八年了。
对生命不负责任的人,骨子里藏着一把没有鞘的刀。我们小区就有不少流浪狗,有的是因为得病被主人遗弃的,有的主人怀孕了就把狗狗丢了出来,有的搬走了但没带走狗......庆幸地是,小区有一个“狗友群”,群里经常会捐款给流浪狗狗们做绝育或是有阿姨会给他们喂饭搭窝。这些抛弃者或许有苦衷,但一颗狠心的种子已经种下了。
中国式教育误区三:
打你骂你=爱你
李玩在找爱因斯坦时,爷爷的腿摔断了,奶奶也迷了路,对后妈找来的假爱因斯坦也置之不理,还在外借酒消愁,终于把她爸激怒了,打完骂完之后,让李玩坐在自己腿上,说:“打在你身上,疼在我心上” 。
???应该是:“打在我身上,记在我心上”吧!其实我记性很不好的,但我爸妈每一次揍我我都能记得清清楚楚,即便他们早都忘了。疼痛是最能唤起记忆的。
我从来不信“打是亲,骂是爱”,因为当阿米丢犯错时,我揍它的时候,我就是气!
中国式教育误区四:
物质奖励>精神奖励
当李玩的爸爸被班主任叫到办公室“建议”她把兴趣小组从物理换成英语时,她是拒绝的,可拗不过脾气暴躁的老爸,又打又骂地逼她改了选项。气呼呼地李玩不愿意跟爸爸说一句话,她爸的第一反应是掏钱给她。
所以是大人们教会我们物质的。我们本以为获得奖励的方式是陪伴,而你们却觉得相比起时间,更愿意付出金钱。
中国式教育误区五:
说别人想听的>说自己想说的
“死要面子活受罪”的道理大家都明白,可依然面子更重要。
李玩在爸爸的酒桌上接过叔叔夹来的一块狗肉,边吃边说:谢谢叔叔。因为她知道这是他们想听的,她知道得给她爸爸面子,她知道她不能再任性了,会被挨打,懂事了大家才喜欢。
就像我们参加父母朋友的聚会时,会被大人们指指点点,刚有一个想法,就会被大人们打着过来人的旗号给泼了凉水,你还不能生气,也不能让对方难堪,只有把自己想说的话憋回去,迎合对方作回应就好,因为那是他们想听的,因为这才叫懂事。
中国式教育误区六:
兴趣班 = 兴趣
片尾李玩的弟弟在跟着教练学滑冰,因为李玩喜欢滑冰,父母就理所应当的觉得她弟弟也会喜欢,并没有问孩子自己的想法,她弟弟哭着吼着求着教练放过自己,这就是家长眼中的兴趣班吗?
总有人说,孩子还小,没兴趣很正常,培养着培养着兴趣就出来了。我反对,兴趣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在尝试过众多事物后,喜欢上的。
小时候,班里兴起一阵乐器风,家长周末都带着孩子去学着各种乐器,我也不例外。我妈想让我学古筝,可我一点也不喜欢,催着老妈赶紧回家我要看《大风车》,毫无防备地迎来一顿打,那会我是知道了,这乐器我是非得选一个了。后来我妈让我上长笛的试听课,因为觉得长笛小,不占位置,我就答应了,可我还是不喜欢,以至于练到初中就再也没捡起来过。
整部片子讲述着生长在离异家庭,正值青春期的少女李玩对于成长的妥协。其实在片中还很诧异,性格叛逆的她怎么就这么轻易接受了这个后妈呢?刚好前两天看《奇葩说》正好看到这段BBKing陈铭的解读,茅塞顿开。
李玩对后妈的态度也正表现出了超出同龄人的成熟,她早已想清楚这不是背叛,而是父母自己的选择吧。
宇宙之外
一定还有无数个同样的宇宙
包含我们所有可能性的集合
这样,我们没有完成的事
就会在某个宇宙里被完成
错误的选择也会被更正
李玩坚信有平行宇宙,
她在这个宇宙里
被迫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她只能幻想在其他宇宙里,
能快活地做自己。
就这样一遍一遍的洗脑,
一层一层的戴上面具,
她就这么伪善的成长着,
是你,
也是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