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邹衍提出的“五德始终说”被秦始皇所采纳,在宋朝以后“五德始终说”逐渐失去市场之前,历朝帝王为了确立统治合法性,常常以“五行相克”或“五行相生”确立本朝“德行”,就连历朝皇帝所穿服饰颜色,也基本遵循“水德尚黑、火德尚赤、木德尚苍、金德尚白、土德尚黄”的标准。

“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其中写道,“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不过并未出现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
战国末期,邹衍将阴阳家学说和五行学说融会贯通,进而总结出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又将五行相生相克与王朝兴亡联系了起来。黄帝因见“大螾大蝼”,故为土德;大禹见“草木秋冬不杀”,故夏朝为木德;商汤见“金刃生于水”,故商朝为金德;周文王见“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故周朝为火德。
如此,邹衍不仅为先秦时期各个朝代定下了“德行”,而且这些王朝的兴替也符合五行相克的理论,因此邹衍认为“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由于邹衍的这种学说为燕昭王称北帝、齐闵王称东帝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得以广为传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