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丑丑i
记者:看到这么多媒体采访你,有什么想法吗?
她:没想法。
记者:对上海有什么印象?
她:没印象。
记者:现在还和你前夫联系吗?
她:如果你想联系他,我可以托人找他的联系方式。
上面这段采访是我浏览微博时,无意中看到的来自某视频的采访内容。那个“她”正是诗人余秀华。
视频中的她,穿着和前几年截然不同,她不再是一身所谓的农妇装扮,相反那件露肩连衣裙是精心打扮的成果。
在接受这段采访时,《在这摇摇晃晃的人间》纪录片已经上映。与此同时,这部以她的经历为主的纪录片也再一次把余秀华推向风口浪尖,诗人余秀华又如几年前横空出世般爆红后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余秀华,出生成长在湖北一个农村家庭,因为出生时缺氧而导致脑瘫。主要症状是口齿不清,走路不稳,无正常劳动能力。早年因父母之命,嫁给大12岁的丈夫,并育有一子。
如果没有那些诗,没有那首曾经刷爆朋友圈和网络的《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没有慕名而来的各路媒体,也许余秀华一辈子可能就真的只是一名农妇。
她的诗毫不避讳谈爱与性,谈因为身体的不完美而带来的困顿不安与失落,谈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渴望。从专业角度讲,她的诗有明显的不足,但无可否认又同时具备很高的水准。那时候,人们叫她诗人。在这个看似美好的名称前又加了一个前缀“脑瘫”。
所以很多人都说,很难讲余秀华的爆红是纯粹因为她的诗,还是掺杂了别的什么成分,譬如对她个人经历的同情和钦佩。总之,那一年余秀华很“火”,她走近了大众视野,也从一个横店村的农妇一跃进入湖北省作协,到现在已经是作协副主席,并且成为畅销诗集作家。
纪录片《在这摇摇晃晃的人间》上映后,人们知道了这个女作家要和丈夫离婚。批判她的人说,余秀华有了钱变忘了本,见了大世面便要抛弃糟糠之夫。一时间对她的骂声不绝于耳。
其实,如果站在余秀华的角度便能理解她之所以要这么做的原因。
她出生在那样一个普通贫困的农村家庭,从降生开始就带着无法治愈的疾病而来,对于家庭来讲,她成名以前的人生或许对家庭而言毫无价值可言,那样的家庭需要的是劳动力,需要劳动力变现。而她除了一个不健全的身体她什么都没有。
所以对家庭而言,她可能只是一个负担。更别说家人来关心她的心里想法。在一段采访中她说:“信神信鬼的就说我前辈子一定是做了什么坏事,这辈子要受惩罚才是这样。”这些话都让她变得脆弱敏感,“整个童年我都觉得我不是一个好人。”
她的内心应该是孤独的。
“我怀疑我在这个世界作恶多端/对开过的花朵恶语相向/我怀疑我钟情于黑夜/轻视了清晨。” ——余秀华《我以疼痛取悦这个人世》
后来,二十出头又被父母嫁给了大12岁的丈夫。虽育有一子,可在纪录片里能看出来丈夫并不尊重她,那些男人讲,女人是猪需要哄。在采访里,余秀华也曾透露,丈夫常年在外务工,偶尔一回家两人就会争吵,丈夫一看到她坐在电脑前或拿笔写诗都要对她恶语相向。
对于这段婚姻而言,余秀华的内心从一开始就是抗拒的,婚后的生活也并不快乐。
因为身体的残缺,她无法平等的享受爱与被爱,也正因如此她更渴望爱情,对性充满幻想。她把这些都写进了诗里。
恰恰是这些孤独,渴望爱的心理,让余秀华的诗歌变得有血有肉,足以震撼人心。
诗集的出版和一些社会活动,为她带来一些收入,母亲因癌症去世,让她开始有机会有能力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后来他向丈夫提出了离婚。
当我看了文章开头的那段采访,我倒是更加敬佩这位女性。尤其是当记者问她有没有和前夫再联系时,她的回答。虽然口齿不清,但思路清晰表达流畅,斩钉截铁。我第一反映竟然是“哇好酷”。
以前,她并没有能力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她也说“我这么高贵的灵魂,却要住在这样一个残缺的身体里,真TM委屈啊!”没人能替她分担痛苦,理解她的忧愁。
如今,她能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亲手改写自己的命运,不说什么独立意识的觉醒,她不过是从今以后,好好的为自己而活。
这样的人生,本就值得钦佩。
最后,分享我喜欢的余秀华的诗。
•《我爱你》
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
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
茶叶轮换着喝:菊花 茉莉 玫瑰 柠檬
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
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内心的雪
它们过于洁白过于接近春天
在干净的院子里读你的诗歌
这人间情事
恍惚如突然飞过的麻雀儿
而光阴皎洁
我不适宜肝肠寸断
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
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
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