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为了参加一个聚会而精心装扮,当自我感觉光彩照人的出现在大家面前时,除了几句客套的寒暄,与素面朝天的时候并没有带来什么不同,有时候让人很沮丧。后来看了《墨菲定律》这本书,才知道这就是“聚光灯效应”。
“聚光灯效应”就是,有很多你自己十分在意的事情,或许你身边的人根本就没有注意到。
美国康奈尔大学心理学教授托马斯·吉洛维奇和威廉姆斯学院心理学教授肯尼斯·萨维斯基在1999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出了“聚光灯效应”。在一次研究中,这两位心理学家要求一些参与者穿上特殊的T恤,这些衣服上都印有一位在大学生群体中声名存疑的歌手形象。
在属于自己的一段测试时间里,每一位穿特殊T恤的参与者都被要求在一名实验工作人员的陪伴下敲开一个房间的门并进入房间,而房间里已经有4-6名身着正式服装的参与者在填写问卷。
在穿特殊T恤的参与者离开房间后,工作人员会询问穿T恤者认为有多少人注意到了他的衣服,然后询问其他参与者是否注意到后进门的人衣服上有什么图案。结果显示:实际注意到穿T恤者衣服图案的人数远少于穿T恤者自己的预估:穿T恤者给出的数字超过一半,但实际报告注意到图案的其他参与者数量仅占总数的约十分之一。
在另一次实验中,两位心理学家要求一些参与者预测他们在某些特殊场合下的外貌与平时的外貌特征是否会被他人进行比较,会被怎样评价。汇总答案后发现,对那些认为自己的外表特征被别人发现的人来说,别人实际上并不那么容易真正区分他们在特殊场合下的外貌特征和他们平时的外貌特征。
根据多项实验的结果,吉洛维奇和萨维斯基得出结论:人们总是倾向于高估旁人对自己行为举止、外貌特征乃至长期行为规律等的关注程度。
也就是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基于自己的想法,放大甚至凭空臆造他人的关注,就好像人群之中只有自己的头上有个聚光灯,能将自己照得比其他人更亮,而大家都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更亮的地方似的。
我还上学的时候,每当在课堂上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时都会万分紧张。因此,我站起来的时候一定要先拉一拉自己的衣摆,以求仪容仪表看上去更得体一些——好像不这么做的话就会有人笑话我衣服皱了或举止不得体。
有那么几次,我可能是声音过分嘶哑,可能是说错了某个字,又或是因为太过激动把口水喷了出来。当时,我的第一反应都是:“天哪,我在所有人面前出丑了,他们会怎么看我?”
但事实上,课后我小心翼翼地试探同学们对我课堂提问的表现有什么看法时,我发现没多少人知道我回答问题时什么时候声音变低了,或什么时候读错了字——他们甚至几乎没有抬起头来看过我一眼。得到了这样的回答之后,我才稍微松了一口气,但下一堂课被老师叫起来提问时,又会提心吊胆地想:“老师和同学在看着我呢,我做什么他们都会看见的,千万不能出丑啊。”
其实,这种经历和感受是十分常见的。曾经风靡网络的经典对答——
“你瞅啥?”
“瞅你咋地?”
——就是聚光灯效应的一种变相体现——别人其实根本就是很随意地看东看西,但是我们却会觉得他在看自己。
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聚光灯效应的案例。
有一位女孩的相亲历程饱受“见光死”的困扰,无奈之下只好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她对心理咨询师说,自己在和相亲对象聊天的过程中获得过很多人的好感,但不知道为什么每一次约会都会失败。
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女孩详细地梳理了自己每次约会的经历,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她对每一次约会都非常重视,认为任何一方面只要稍微出一点问题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于是,每次赴约时她都如同上战场——事前精心准备,生怕有一点纰漏——约会时紧张地反复思考自己哪里做得有什么不好,怎样才能不让对方注意到自己任何一点不完美的小细节。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一旦她因为在想象中过分放大对方的关注度,就会不可避免地精神紧张,并费心尽力地表现自己最好的一面,而一旦稍有松懈,就会绝望地认为对方必然注意到并记住了自己不完美的地方。这样,在女孩眼中,哪怕是纸巾掉落这种不能算作错误的小小插曲,其“不良”影响也因为女孩下意识的“聚光灯效应”(加上随之而来的紧张感)而被强化甚至臆造出来了。
聚光灯效应为什么会出现呢?通常来说,我们无法超越自己的视角和个体经验看待一切事物,而是习惯于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认为自己比别人更重要,于是更加关注自己的状态和行为。当然,这对普通人来说其实是很正常的。于是,我们就难以避免地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思考别人的反应,并做出符合自己认知的解释。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误认为别人的想法和我们自己一样——这就把我们的行为、状态、外貌等方面的重要性放大了,从而产生了不必要的被关注感和紧张感。
我们可以通过这样的认识来避免聚光灯效应的困扰:每个人无论长什么样、穿什么衣服、做什么动作,大多数时候并不比别人更特殊——大家都是一样的。因此,别人当然不会因为你认为自己很特殊就放弃自己的思考模式,或遵循着你的想法得出和你一样的结论,并给你更多的关注。
更何况,在聚光灯效应的影响下,别人也很可能会更加重视他们自己,也认为自己正被“聚光灯”照耀着。就像你一般情况下不会过分关注别人的事情一样,大家也不会更加在意你到底干了什么,倒是有可能在你为自己的某个表现忧心不已的时候同样担忧着,害怕你也注意到了他的“严重”失态呢!
读后感:别自作多情,太把自己当回事。
(以上部分内容引用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