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游说过一句话:“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数:音shuò,密,屡屡。
“数”是多次的意思,引申为繁琐,即过度。子游说:“侍奉君主,如若行为过度,就会造成侮辱;对待朋友,如果过度,就会被疏远。”
DAY13
我猜历史上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大臣屡次进谏,由于一而再搞得当权者很烦,落得被发配或者直接干掉的下场。
这里我没有办法一一列举,毕竟我不是一个特别有文化底蕴的人,所以只能嘿嘿一笑,放过我吧!
但孔老师说的这些,我非常有感触。
我联想起我前段时间三番五次去骚扰好友的经历,我明显感觉到她已经觉得不舒服了,我为什么一定要按你说的这样做?而我也觉得委屈,我明明是替你考虑。
作为朋友来说,她觉得我一直强她一定参加各种活动,她只想安安静静的做自己的事情。
而我想的却是我为你好啊,正好有这个机会,趁机提高积极性不好吗?我深信被肯定、被看见的正向反馈会让人动力更足。
难道不是吗?
结果一个不耐烦,一个觉得委屈。
我俩的观点都没错,但是却弄得互相不开心,何必呢?于是从那天起,我决定不再罗嗦。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过几天我发现竟然自己变得认真起来。
我很为她开心,但也有一丝丝失落,我知道朋友不会怪我,也会觉得我说的没错,但她的动力其实是自发形成的内驱力。
我想起曾经与同事的相处,似乎也是这种情况,那时我好说歹说地劝某位同事不要那么轴,做事情灵活一点。
做技术的人似乎很容易陷入自己的逻辑,我我也花尽心思与她交流,希望她能明白,很多事不止有一个好方向。而她,对我的答复总是冷冷淡淡,也不知道她是否真的听进去了。
后来这位同事思维上转变特别大,但项目完美收尾之后我们听她的分享,她却丝毫没有提及我对她的提供的价值,她感谢了一圈人 唯独没有我。
这让我很失落、委屈,我明明是那个最常站在你身边的人。我的观点与其它同事一样,而且,我为你做的比别人多得多呢!
为什么同事似乎在一瞬间成长?却对我没有半分感激之意呢?我因为这件事情很苦恼。
现在想来,只能说是我太罗嗦啊,也许有些事情就是要点到为止就好。
时间的纬度
既然是属于我自己的论语学习,我也有其它想法。
把“数”加上时间的维度,就变得更有意思。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坚信我的说法一定会影响到我的朋友或者领导。
因为我常常想去曾经某位朋友对我的“苦口婆心”,那会儿听着真烦,现在觉得其实很有道理。
也许在多年以后的某个时刻,朋友们会想起,哦,当年那个谁给我提的建议,原来真的是为我好啊,现在想想还挺有道理的,我当时还觉得烦,真是不应该。
我觉得大家都会有这种“顿悟”的,但是那又能如何?人们也都更享受当下相处和谐的感觉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