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
我大概就只有三岁小孩的心智,大部分时候都觉得世界非黑即白。
我不愿意接受批评,还喜欢说教别人。这是我对自己的评价
我爸说:你和你老子一样,既不通文,又不明史。肚子里没半点墨水,偏偏又傲慢又不服气。还总一堆大道理,好像老子天下第一的样子,谁都不可能说服……
我都没等我爸说完,我就炸毛了。
我的理解:我爸父亲说我没文化!没有历史的知识。所以当街摆烂给他看。
我说,我就是这样了,我目前阶段就发展到这个水平,我只能理解我能理解的,我不能理解的我自然接受不了。你说再多没用,我要是能领悟更多,是我的幸运,没有领悟的话,那也就该孩子和你们自认倒霉。
我这是青天白日撒泼耍赖。
但,父亲的话,给我带来了什么呢?我都没听完他的表达,我已经觉得很不舒服了。
一开始,我感觉到愤怒和生气,但后来我仔细体会了一下这种感觉,尝试找找我愤怒和生气的点。
我愤怒生气的点并不是因为他这样说我,我愤怒生气的点是因为他这样说了,我却不得不同意,因为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我无力反驳他,甚至还赞同,我好像就是他说的那样,被自己父亲否定,相信没一个人会觉得开心吧!
但我相信,每个人选择不同。有的人选择不在意,我就是我,就像我说的那样。偏偏我不是,我是个自我极不稳定的人,他这样说我只能多想想,想更多。
一个人无法真正讨厌和逃离父母,我一直这样认为。
但这不妨碍我还是不服气呀!你明明也没有多优秀,干嘛这样评价我!
而且,听起来你还是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去否定我还否定我爹的?
那我如何都没法服气了。
别人都说,悄悄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
我也不必惊艳所有人了,我悄悄努力然后惊艳一个人就好。
别以为这个人是你,老爸。我只是要惊艳我自己。
今天开始尝试学论语。(刺激来自我爹,灵感来自《论语读书会》,按照晓峰老师的发文顺序坚持一段时间,看看我能有哪些收获。)
DAY01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应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但我们往往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为什么?
晓峰老师说,问题在于学和习是两回事。
学是吸收,从不懂到懂;习是把学到的东西加以运用,学以致用。学到的东西能够派上用场,我们就会高兴。
昨天,有个心理学科考试成绩全国第一的学霸同学分享她的考试经验,她说,想要深刻理解和吸收教材上的内容,其实很简单。(相对曾经的心理学科教材来说,现在的考试内容简单太多,所以及格不难,但想要满分的话,还是很有难度的)
第一,要通读教材,熟悉教材内容,最后读懂教材,所以,一本教材至少要读三遍以上。这是他的第一个方法。
第二,要学会总结和归纳,把书上的内容 内化成自己的。归纳方法也很简单,就是画脑图,把核心的内容和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理解,然后再表达出来,用自己的方法制作成表格或者脑图,不仅是方便记忆也方便应用。这也会产生很大成就感,很想分享给同学们。
第三,是刷题。她说刷题很重要。刷题能够让我们熟悉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以及重点应用的内容。刷题的次数多了之后,自然会形成更深刻的记忆。这个有点类似于艾宾浩斯曲线的发散性应用。教材看累了,在记忆曲线没有消退太多的情况下,通过刷题巩固知识点。我的理解是,这也算是一种找乐子了。
听完她的分享,我总结出来一些道理。
比如说,读书,特别是应试教材类的书籍,真的是最简单学习,是最方便去做的事情。基础学科知识就在这里,我们只需要熟读通读教材,然后去理解,记忆,最后去运用。就可以达到内化的效果。
我学习的投入和花费心思的程度,是和成绩成正比的,投入时间越多,用心的程度越多,那我们取得的应试成绩越好。重点在花心思内化,这是不需要我们去创造的。
所以在我看来,基础学科类的东西,只要勤练习熟教材,就能得到很好的效果。
这是“学”,是吸收的部分。
“习”,应用的部分当然就是“找乐子”吧!
快乐学习大法我是不懂的,但熟练应用总归不会错。我的理解这是一种“落地”。
前段时间看猫叔的《一年顶十年》,觉得打造个人品牌事件很了不起的事情,按照猫叔的方法落地执行下去,不管在哪个行业里,都应该能混个风生水起的。
因为觉得很有帮助,所以我推荐这本书给我的朋友们,其中有位朋友很关心的这本书里的方法能不能落地。
我听到朋友问到“落地”这个词的时候,心里一慌。我感觉我有责任先试过,有可行性了,才能给出有价值的反馈。
一方面,我都没有试过,我怎么回答能不能落地这件事?这就是我没有“习”。小小声说,其实我有“习”,例如猫叔说,时间就是金钱,要时刻反思,所以,我最近反省两件事:第一,吃饭上花费是时间太多,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时间支出。第二,写文字花费的时间太多,可以相对减少,想好了再写。这一点目前我还做的不太好。
第二方面,即使我认为能落地,并且执行了一些,我也不能随意说可以“落地”。因为每个人的看事情和事物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和所拥有的条件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我觉得能落地的东西,朋友觉得不能落地呢?这个不是应该因人而异吗?
所以,我觉得“习”这件事情,除了要去应用,去感受它落地的过程之外,也要考虑到自己的自身条件。就是“乙之蜜糖,彼之砒霜。”
当我有这种想法的时候,我发现我没有资格去向别人推荐什么东西,我觉得有道理的东西,我没有应用过,无法推荐。我试过有用 ,我推荐了,朋友却觉得没用,我还是无法推荐。
我只能建议,我尝试了,觉得不错,建议朋友先了解一下。至于能不能落地,你自己“习”了,才能知道。
所以,对于“习”而言,首先我们要去体验,去实践。当我有切身实际的体验,体会到了领悟到了有收获了,才能有更好的转换为输出,分享给朋友和周边的人,这样提供的价值会不会会更高呢?
学很容易,习不容易。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且“习”了,你会开心吗?嗯,“学”了很有成就感,“习”得并且分享应用给他人,为别人提供价值的快乐,好像真的会更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