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437202/ee70fc0df1034408.jpg)
经典学院学习的第五天。
《皮囊》现在看到了《我的神明朋友》。
一直都不相信神明的存在,纵使看了那么多遍的《西游记》,看了那么多的妖魔鬼怪,内心对此也还总是起不了什么波澜。
或许这就是生于21世纪的我们的...悲哀吧。
悲哀这个词我纠结了很久,我想过很多种原因,为什么要用这个词,但最终脑中浮现的是这两个字:信仰!
为什么说是信仰?
我们生于21世纪,各种优厚的生活条件早就已经磨去了我们对生活的热忱,我们需要的正是信仰这一可以催人奋进的东西!
但是21世纪是个信息时代,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总总迹象都表明神明是一定以及绝对不存在的,不过恰恰是人们虚化出来的这一种神邸,它却是蔡崇达母亲的一种信仰,一种支撑。
我不知道怎样去解释“信仰”这样一种比较缥缈的东西,但百度上给出“信仰”的基本释义是这样的:
“信仰”英语中可译译faith、belief、conviction。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及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
其实重点还是在最后一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或榜样。
蔡崇达母亲正是靠着信仰着的神明,指引着自己来度过丈夫逝世的日子,母亲是爱父亲的,尽管是相亲结婚,母亲到底还是对父亲有着眷恋和依赖。
我知道很多人会说这就是封建迷信,但这是以我们现代人的看法来得出结论的,在我之前的那篇《初读《皮囊》的一些感悟》里面,我有说过这样一句话:
每个年代有每个年代的故事,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风景。
这话在这里我还得再用一遍。
我们永远不能够单单就自己个人而言,时代环境都不同,“换位思考”在这时就会比较重要了。
在没有飞机,没有高楼,没有钱,没有任何能够保证给自己带来足够安全感的环境下,人们会主动寻找甚至创造出一些东西来填满自己内心的空虚,所以神明便以一种强大的形象出现,它们是造物主,是活菩萨,只因它们在人们内心足够强大。
这就是为什么那个年代神明广受大众欢迎。
作者说,母亲本并不信奉神灵。
“让母亲在这个家庭中坚定理性主义的,其实和那一切政治教育无关,她只是因为饥饿,她不相信真正慈爱的神灵会撒手不帮她无助的家人。”
实际上,母亲内心最深处还是有神灵的,她只是不相信慈爱的神灵会撒手不帮助她无助的家人而已,她倔强的性子迫使她将神灵的“强大”放低了,可她最终也还是成为了神灵忠实的教徒不是吗?
从母亲可怕的祈祷到母亲近乎偏执的为已亡父亲寻求神明的指引,我们或许会觉得她固执她不为孩子考虑,但在我看来这一切都是源自爱,她爱丈夫,爱孩子。
只不过神明终归是比她要厉害的,她一直寄希望于神明,她希望神明让丈夫先走,这是她爱的方式。
靠着这样一份信仰,母亲最终还是笑了,她说:“他释然了,所以解脱了。”
其实解脱的又何尝不是母亲自己呢!
在外人看来,母亲偏执,自私,但是她内心的到底是怎么想的,很少有人懂,而作为儿子的蔡崇达他懂得了母亲的不易,所以也尽量的包容着母亲的“任性”
所以在本章节的最后,作者这样写道:
要离开镇海宫的时候,母亲转过头,对镇海宫里端坐着的神明笑了笑。
我则在一旁,双手合十,喃喃说着:“谢谢您,母亲的神明朋友们。”
我再一次相信神明了。
是啊,作者再一次相信神明了,但是,他信的不是神明,而是信仰,母亲的信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