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自我探索的增加,我越发变得孤独了,越发对那些试图通过单一思维模型解释所有真理的言论充满怀疑,越发相信佛家所言求道之路有八万四千法门,找到适合自己的就行。于是我对一个习惯通过单一思维模型试图解释所有现象的朋友回复到:
人性,其实都是被逼出来的,穷则思变,病则寻医——我是深有体会。仔细想想,我所能理解的所谓的抑郁、焦虑、自杀、他杀、贪污受贿、坚持努力、持之以恒、幸福美好等等,有时候都是身不由己。命运的张弛刹那之间,有个人的动力,也有社会的建构。并没有那许多绝对化。能坚持下去就好,无论什么方式,自己喜欢当然是最好的。
“能坚持下去就好,无论什么方式”,这是当年朱老师鼓励我的话。可是我就是靠着这样一句话,坚持了上百万字的写作,也是通过上百万字的写作完成了自我的成长,我敢说自己获得了初步的自洽。
而当年遇到另一位老师的时候,我把写的文章拿给他看,他却说,“还是比较通俗易懂,要是能写出‘我们看不懂’的文章,那才是厉害”。我当时听到老师这话真实感觉到惊讶,当然也是被打击到了,‘看不懂的标准’有很多,到底哪一种‘看不懂’是跟写的好有关,这标准是怎么定的,标准是谁来定的?!我所能感受到的就是那个老师为了满足自己的自恋而对我的攻击——你并不是标准,你只是你自己标准的一部分——文章似乎也不能以看不懂看得懂为标准,每个人的欣赏水平都如此的不同,自己喜欢就好呗。
在昨天听宫老师讲《意象对话》时,我有了一个意象:我拿着一块金子在小木屋里换了一句话——“你可以的”,这可能是朱老师经常告诉我的话。然后我拿到放映机前看的时候,一个幼稚的我经过自己数百天数百万字的写作,终于把自己修通了,我成了一名成熟的心理咨询师。在意象里,是那么清晰,那么笃定,那么自然,这是之前不能有过的心境。
但是,我自己哪里有金子,我似乎接近于一贫如洗。后来宫老师又回复我说,她想到一句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很高兴,这句话确实比较符合我的意象,我的金子是我内心的真诚,这是最大的金子。我一般是不容易相信他人的,但是只要相信了我也不容易动摇。
然后宫老师问我的反馈,我就说:讲的挺好,特别稳定。
宫老师就回复说:谢谢,你的反馈很重要。
我回复说:我觉得最近安全感有所提升,所以我在感知别人方面更开放、更客观些了。
我觉察了一下,我具备了“投射而不认同”的能力,这是自己修通的一种表现。
通俗的说就是,我能听懂宫老师讲课的内容,说明我脑子里面有这些知识,否则是听不懂的。这些知识,当然包括成熟流畅的,也包括不成熟干涩的。我能感觉到的都是我自己内心的投射。按照我往常的惯性,如果我特别认可一个老师,那么在反馈时,肯定就会多一些——这源于本能的投射,投射着我的个人偏好;如果我不认可一个老师,那么在反馈时,否定就会多一些——这也源于本能的投射,投射着我的偏恶。但是当我有了一些成长,安全感有所提升之后,我能虚化出一个自我来观察那个实体的我,我开始接纳这些生涩和不成熟,它经过若干次的锻炼可不就是成熟些了吗。所以我在表达反馈时,我一样也可以感受到生涩的地方——这源于我的投射;但我不认同这部分投射——这生涩不是真的,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它就会成熟起来。投射而不认同,实际上看到了一个更接纳的自己和他人,一个更接近客观的自己和他人,一个更有未来的自己和他人。
投射而不认同,是站在更成熟、更安全、更客观的视角上看问题。
事实上,我的安全感是有提升的。
而最近在做咨询体验时能明显的感受到那种人格博弈,就像是两个武林高手在舞枪弄刀之前进行内功PK一样,先看谁能稳的住。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信任、建立咨访关系。咨询师作为依恋母体让来访者去探索自己。咨询师提供一个容器,对投射不认同,在互动中完成自我人格整合。开始领悟到,自己探索的深度,才能带领他人探索到那个深度。
来访者表达的自己我无力和担心,也是源于投射,投射的是她的父母或者周围的人对他的评判。只要我们对他这个投射不认同,慢慢的他就会转向对无力的思考,进而质疑,慢慢的就会看到自己有力的部分。而我们一旦无力的投射发生认同,就会强化来访的这部分无力感。
其实跟养孩子是一样的。当我儿子玩玩具,有时候那个零部件接不上,他就很愤怒:“我怎么安不上,气死我了!”
这时候,如果我去安慰他,我就相当于认同他的笨拙。于是我觉察了一下——投射不认同,安不上就安不上呗,慢慢安,谁还没有安不上的时候。我就不去管他,让他自己发泄、试错、最终他是可以组装成功的。我接纳他所有的可能性。
最后说一句:“你可以的,能坚持下去就好,无论什么方式,最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