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甲老师在书中提到一个很重要的去发现具有普遍适用性底层规律的方法就是--反思与记录。
反思
简单的说,就是对自己这一天的所做所为进行回顾,发现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做的不好,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能怎么改进等等。这里需要区分一个容易与之混淆的概念 -- 总结。总结,是对事情的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
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是基于一个假设,根据这个假设,我们的大脑会进行分析,然后得出一个自认为最好的结论,从而指导我们的行为。虽然很多时候我们的行为是出自于本能,或者说下意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经过任何思考,只是思考的过程太快,我们来不及细想,就已经作出了行为。比如,在路上冷不丁被人骂了一句,在还没有细想这人为什么骂我之前,就已经用语言问候对方了。这里我们下意识就作出了一个假设,对方不尊重我,侮辱了我,所以大脑作出的决策是“骂回去”。而真正的事实呢?可能是我刚刚随地扔了什么垃圾,人家看不惯了。可能我长的很像他一仇人。或者,这个人就是个疯子。那么我们的假设--「他在侮辱我」就是不成立的。
如果我们看待事务时做出的假设跟实际的事实越接近,那么我们据此作出的判断和行为就会越合理。这也正是我们需要不断反思的原因。我们在回顾一天发生的事情,回顾自己的各种决定,行为的时候。刻意去发现一些不当的行为是不是基于我们作出了不合理的假设。我们将思考的过程进行放大,跟踪自己的思路,去发现思维中的陷阱和漏洞。从逻辑上来说,这会有助于我们理清思路,校正与事实相差甚远的假设,从而提高我们以后作出更合理假设的概率。
记录
这里的记录类似流水账一般的日记,又不是流水账。如何理解?
它像流水账,因为它要求我们将事实描写清楚,将过程记录详细。我们的大脑有时候并不可靠,我们以为自己记得清楚的东西其实记得并不真切。因为我们在回忆一件事情的时候,会根据当下自己的认知去重构当时的事件、外部的环境,以及内心的想法。比如,当一个戒烟多次失败的人回想自己戒烟经历的时候,可能会认为那个时候,自己本意并没有很强烈的愿望戒烟。但当时真的想法却不得而知,而且离事情发生事件越远,我们的记忆就越不准确。这个我有亲身体会,现在时隔将近十年,当我再去翻看高中时候的日记时,完全不敢相信当时的想法。曾有一段时间,我是一个特别悲观厌世,甚至多次想过了结自己的人。如果不是这些日记,我都忘记曾有过这些念头。
它不是流水账,因为我们不仅要如实记录,更要进行思考分析。同样一件事情,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次,一年前我遇到时我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今年我遇到了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当我们的记录到了一定数量的时候,我们才能通过他们去发现所为普遍适应的规律。而自己从实践中发现的规律,要比简单从别人那听来的只言片语更加有说服力。
反思,记录这两个行为是相辅相成的。记录是为了更方便反思,反思是为了更好的记录。但比如何反思,如何记录这些方法更加重要的,便是持续的观察。反思与记录都是作者根据他的实际经验给出的建议,那么理论上,这些对我们都是很有用的,但是实际有多大的效果,只有真的去做了,长期持续的去做才能知道。这就不得不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我们每天有 10 个小时在工作,思考。但真的要在其中找一件事来做分析的时候,我们可能束手无策,或者几天之后就找不到新内容可以分析了。长期的反思,记录,在提升我们认知的同时,也能强化我们的观察能力。那些比我们厉害的人,很多不就是发现了我们没有发现的东西,并坚持做了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