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些电影,明明非常烂,身边的人都评价它烂到家,比如《小时代》。但是,奇怪的是,你依然会去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它附加了一种社交属性,成了一种社交货币。
1、社交货币是神马?
人人都有社交需求,社交是社会上人与人的交际往来。人们运用一定的方式(工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意识,以达到社会某种目的的各项活动都称为社交。
而其中的方式(工具),充当的就是社交货币的神秘角色。它是一种谈资,是可以让人们展开交流的共同话题,是有聊头的内容。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烂片《小时代》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争着抢着去贡献票房?因为,大家都觉得它烂,我要是不去看,怎么知道它到底烂在哪里?我要是不知道它烂在哪里,我怎么有资本跟大家扎堆吐槽这烂片呢?
那我无疑失去了一次很好的社交机会。当人家聊得火热,我却站在一边插不上嘴,那得是种多么糟糕的体验啊。
2、我们天生爱分享
近些年,一些社交平台一直很火爆。从以前的人人网,QQ空间,腾讯微博,到现在经久不衰的新浪微博,以及我们每天必须刷N多次,不刷就感觉浑身不自在的朋友圈。
我们每天习惯性的爬上去分享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从芝麻绿豆大的“今天又迟到了”,到国家大事“G20峰会,杭州都堵成狗了”。仿佛我们遇到的每件事儿,都要让身边的朋友知道似的。看看朋友是什么想法(评论),看看有没有和我一样想的(点赞)。每一秒刷新朋友圈,都有新的状态被更新。
要是哪天手机落家里了,总觉得手上缺了点什么,心里空落落的,恨不得罢工回去拿手机。可见,我们人类是多么乐于分享,多么离不开分享。我们刷的是寂寞,刷的是存在感。
3、有时候我们偏不分享
很多商家乐此不疲得搞线下推广。比如,在单位食堂,经常会有水果商,拉路人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并分享出去,得一个苹果,有时候甚至是一个大柚子,就那种足球大小的大柚子。还有的,扫码关注分享,送保温杯。
像这种活动,大街上,大商场随处可见。很多人,在小利益的驱使下,当时确实会按照商家所要求的,去关注下他们的微信号。但是,一旦奖品到手,一扭头,立马取消关注并把分享的信息唰唰两下删干净了,干净利落。
商家获客成本真心高,一个保温杯,怎么说至少也得十几二十块吧。一个水果,少说也得三四块。但是,换来的客户却并不理想。人们在贪小便宜的同时,并不愿意分享这些他们觉得无用的信息。甚至觉得是对自己朋友圈圣地的污染,必须立马被净化掉。
4、乐于分享 & 被迫分享 到底差在哪儿?
我们的天性明明那么爱分享,为什么有时候却极度不愿意分享呢?它们之间到底差了什么?其实,差距就只有一枚“社交货币”而已。
你要让人家分享,必须要给人家以利益。但是,我们经常被利益这个词带入误区。利益不光光只有金钱,还有其它可能是免费的,但是必须是人们想要的。这可以是“社交货币”。
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一名屌丝男士,哪天你去泰国玩,你见到了泰国最妖艳的人妖。你看了她动人的表演,在表演互动中,宛若天仙的美人竟然坐在了你大腿上,并留了合影。
这一激动人心,热血沸腾的时刻,你一定恨不得马上掏出微信,分享朋友圈。这一劲爆的消息,必定立马成飙升到你朋友圈的头条,并被广而告之。
但是,就在你准备掏手机那一刻,最美人妖提了要求,不让把她的照片分享出去,除非你付她20块钱“露脸费”。此时,估计你会毫不犹豫得掏出20块钱,而且还觉得非常值。
谈资本身就是社交货币,它可以和人民币一样创造价值和财富。生活中,拥有很多谈资的人,往往比单纯拥有很多金钱的人更加受欢迎。
5、这5种社交货币帮我们引爆分享
人人离不开社交,社交不光涉及到人,还有谈资(内容)。我们需要谈资来帮我们连接社交(寻求谈资)。我们需要表达我们的想法,获得社会认同感(表达想法)。我们希望帮助别人,做个善良的人(帮助别人)。我们想让朋友知道我们是聪明的、积极向上的、与众不同的(塑造形象)。我们想知道自己处于朋友当中的何种位置(攀比心理)。这5种社交货币让我们乐此不疲得引爆分享。
1)、第一种社交货币:我们缺谈资(话题)
如上面屌丝男士例子所述,谈资就是生活中那些劲爆的,与众不同的,新鲜的,奇特的事儿。但是,我们不可能每天都在外面旅行探险,周游列国。陪伴我们更多的还是粗茶淡饭、柴米油盐、开机关机的平凡生活。这个时候,谈资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平凡的生活中,我们的谈资更多得源于内容。内容范围就广了,每天碎片化时间中,我们收入眼帘的一切新闻,事件都属于我们的内容。但是,只有那些有趣的,与众不同的内容,才能成为我们的谈资。
我每天阅读最多的时段属早晨挤公交的时段和晚上睡前的时段。
早晨,上班坐公交,路程不算近,掐指一算少说也得1个小时。我习惯性在公交上掏出手机阅读一些文章,比如微信公众号“罗辑思维”的每日一篇。以及收听一些音频的小段子。另外还包括一些杭州的新政策等等。
晚上睡前,更倾向于翻阅一些纸质书籍,每天看个十几二十页。
所以我每天的内容来源,源于碎片化屏读和固定时间的书籍阅读。而其中我认为有深刻含义的,对我们有用的内容,我会不吝分享出去。被我分享的内容本身就成了“社交货币”。
我们需要谈资这一“社交货币”帮我们完成分享,它是分享社交的桥梁。
2)、第二种社交货币:我们想说,却说不出来
2016年,惊现史上第一网红papi酱,爆发第一作《男性生存法则第一弹:当你女朋友说没事的时候》。这一段深谙女生心理的视频,真实解构了女生在谈恋爱时让男生百思不得其解的小动作,迅速赢得了微博的主要使用者90后甚至00后的欢迎。后续又陆续推出了,如日本马桶盖、男女关系吐槽、烂片点评等短视频。
papi酱为什么这么火?
我们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很多人都在城市里打拼。面对一些不公或不满的社会现象,很多时候我们都只能憋在心里。我们不善于表达,也不知道如何表达,但是却渴望别人能够了解我们的想法,并得到理解和支持。
而papi酱,以一个大龄女青年的形象(和我们大部分奋斗在大城市的年轻人一样),犀利的语言,毒舌的吐槽调侃,说出了很多人都想说却说不出来的话。她像一杆枪,直命中心,命中我们的内心深处,将我们心中的无奈和苦涩直言不讳得拿出来曝晒。通过她,我们仿佛找到了大组织,知道原来自己并不孤独,有那么多人都和我们一样,我们感到了强烈社会的认同感。
创造能帮助别人表达心里想表达的,却没有能力表达的内容。看的人会觉得,“咦,这个不就是为我写的吗?” 这就是第二种社交货币了。
3)、第三种社交货币:我们想做个对别人有用的人(帮助别人)
我们经常会在朋友圈看到一些内容,像“如何健康、安全、快速减肥”啊,“天热了汽车空调使用指南”啊。
从朋友圈随便截两张图:


我们分享这些内容,无非是想为他人提供一些帮助。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在自己的心里都是善良的,我们是救世的小主,我们有责任帮助弱小,有义务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前一阵子,“轻松筹”火了一把。”轻松筹“是一款在线筹集善款的渠道。我身边也有这样的需要帮助的例子。我的一个大学同学的爸爸不幸患了肝癌,家里所有的钱都搭进去治疗还是差好几十万,家里还有一个在读书的小女儿,困难 万分,我同学都跪下求人捐款了。看了那篇文章,眼泪都盈眶了。立马唤起了我强烈的同情心,于是果断捐了50块(当时手头确实很紧)。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是柔软的,我们在渴望得到爱的过程中,同样渴望被需要,我们希望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我们的爱需要有地方释放,这种释放的渠道就成了第三种社交货币。
4)、第四种社交货币:我们需要塑造形象
前阵子朋友圈非常火的秀"A4"腰,所谓A4腰,就是拿张A4纸,放在后背和自己的腰做比较,能够遮住的就属于A4腰了。泛指那类身材好,腰细的女子。

我们希望在朋友面前塑造自己的独特的形象。如上例所述的A4腰。我们很想向朋友秀出我们的好身材,但是,直接晒又觉得不太好意思。苦于找不到委婉又不失大气的方法秀出自己。
而朋友圈忽然惊现“A4腰”,“6S腿”,给许多像我这样苦于不知道如何光明正大,大方show出好身材的美女子带来了莫大的惊喜。纷纷冲到镜子前面,咔擦一张,秒发朋友圈,然后坐等蜂拥而至的点赞了。(杯具的是,A4纸一放,发现超标了,哈哈,都有想先P一下再发的冲动)。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有晒健身状态照的,有晒在图书馆阅读的,有晒音乐分享的。
我们分享这些东西,无非是想告诉朋友们,我们是与众不同的、积极向上的。我们想塑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健康、青春活力的形象。我们想在朋友心中绽放,我们想成为阳光。塑造形象是我们渴望满足的第四种社交货币。
5)、第五种社交货币:我们的攀比心理需要被满足
自从微信运动推出以来,许多朋友纷纷加入其中。我们每天在上面刷步数,刷排名。每当看到排名掉到下面去了,又焦急得匆匆跑去刷步数。好像维持自己在榜首是种莫大的荣耀,我们就是想排第一,一种很强烈的竞争需求。
更搞笑的是,之前有个新闻,说微信运动中排名第一的竟然是个四五十的大妈,众人震惊不已。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位大妈为了在微信运动中排名第一,也是煞费苦心,竟然把手机绑在了狗身上。让四条腿的狗狗帮她刷排名。
还有不久之前,支付宝推出支付宝十年“3亿感谢有你”活动。上面明细列出了我们这些年一共花了多少钱,超越了全国百分之多少的剁手党。当时,看到这一账单我也是惊呆了,原来我就是成就马云背后的女人(之一)啊。也算是小剁手土豪一只了。竟然还一不小心超过了全国96.5%的剁手党,不分享一下实在是说不过去啊。
于是,那天朋友圈里黄橙橙的一片都是晒“支付宝十年”的。后来,我惊奇的发现,原来每个人都超越了90%以上的剁手党。支付宝为了迎合大众分享的心理,也是做了不小手脚啊。
这就是第五种社交货币:我们需要竞争排名,我们需要明确定位我们在群体中的位置(攀比心理)。

6、如何写出流量爆棚的营销文案?
知道了以上这些社交货币,那我们能拿它来做什么呢?
很多时候,我们有替公司编写文案的需求。有时候我们也有一些小的创作文章,希望得到朋友的关注和分享。幻想中,如果能达到流量爆棚,搞不好一不小心成了“网红”了呢?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没有粉丝,又希望流量爆棚?那么文案内容不妨加点社交货币进去。上面5种社交货币,无论哪一种都是我们可遇而不可求的。我们需要谈资、热点来帮助我们社交;我们有极度想表达却又说不出的;我们希望能够帮助别人;我们希望塑造一个积极、正面的形象;我们需要竞争,需要知道自己在朋友中的地位。附加了这些元素,那么想让大家不分享都难了。
从企业营销的角度来看,企业巴不得我们帮助分享,获取大量流量,从而达成成交和转化。但是很多企业写的文案,基本上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描述他们的产品多么多么好,优势多么多么明显。然而,这种文案简直烂大街了。
举个例子,现在我家里正好在装修。早就听说装修是件十分头大的事情,清包的话从选材到购买全部都要自己去研究,本身并不是建筑行业出生,去研究这些就像一个刚进程的农民工似得,横竖摸不着东南西北。

后来发现了一家互联网家装“爱空间”,他们的文案,短短一句话“解放一代年轻人”,立马觉得豁然开朗,那一大堆的麻烦事儿,能丢多远就丢多远。虽然,装修的过程中,发现“爱空间”由于业务扩张太快,服务都跟不上了。实际施工过程也出现了不少纰漏。但是,遇到有和我一样的小年轻为装修而苦恼时,我依然会向他们介绍有“爱空间”这样的家装公司存在。当然,同时我也会说明目前所暴露的问题。
但是,如果“爱空间”的文案写的是“花更低的价格,以更快的速度,获得更优质的服务……”,估计我扭头就走了。
刺激分享的核心,帮助用户实现他们想要实现的。那么,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得发生了,流量爆棚,那也只是必然的结果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