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红颜多薄命,闭门春尽杨花落。——苏轼
不知诸位还记得那金屋藏娇的诺言否?虽是典故,但有真情。一个美丽的承诺,一个往往误解为真实的故事,直叫人惋惜。
是金玉良缘还是残花落泪且听我细细说来:话说在汉景帝当政的时候,薄皇后(也就是景帝刘启第一任皇后)没有子嗣,而后景帝便立栗姬(景帝刘启宠妃)生的长子刘荣为太子。其中刘荣为何而立,薄皇后为何冷落以其种种纷争,君如想了解一二,便与查阅,再次就不细细道来了。话说长公主刘嫖(馆陶公主)有一女,名阿娇。想与太子结亲。而栗姬性善妒,但此时得宠却不如从前,王夫人因为此事而告栗姬说:"长公主先前献于陛下有美人如云,今美人现在得到了陛下的宠幸,你为何不私下与长公主商量儿女婚事呢?以公主之势,来重获帝王芳心。而当时后宫诸多美人都因为长公主得见于景帝,至三千宠爱于贵体。栗姬于此而怒不听王夫人之话,并拒而绝长公主结亲之请求。
公主由此事而非常生气,王夫人借此机会送厚礼给长公主,于是长公主决定把女儿嫁给王夫人之子胶东王刘彻,然而汉景帝却并未同意。
后来长公主来到宫中,抱着刚刚几岁的刘彻于膝上,问道:"你想娶媳妇吗?"说着便指着左右长御等女官一百多人挨个问,刘彻都说不好。随后长公主又指着自己的女儿问道:"娶阿娇好不好?"刘彻笑着说:"如果能娶到阿娇做妻子,应该修建一座金屋让她住。"长公主大皆为欢喜,于是苦苦请求景帝,景帝便答应了这门亲事。
这便是金屋藏娇的由来。这本是一句玩笑话,却成了一段家喻户晓的典故。
命运的安排如此蹊跷,这折故事却成为了西汉政治的转折点,也成了汉武帝刘彻人生的转折点。他的人生从此逆转。也可以说:没有这段佳缘就没有东方汉武的风云了。
有了馆陶公主的支持,在她不断地苦心经营中,汉景帝最终废刘荣立刘彻为太子。汉朝盛世的起点也由此开始。
刘彻虽为君王,但实权却为窦太后手中,二宫辅政,刘彻实为君,却无权,但窦太后却不怎么喜欢这个孙儿。可是窦太后十分喜爱自己的女儿馆陶公主和外孙女阿娇。虽有怨恨因公主劝说,孙女闹腾,却也就不再追究了。
那时却也夫妇情投意合,阿娇不仅是刘彻的皇后,也是他在政治上的保护伞。而刘彻对这个比自己大近十岁的表姐,是既爱又依赖,虽然她有时候娇惯一点,刘彻并不在意。窦太后实在太喜欢这个外孙女了,喜欢的把汉朝的万里河山都拱手相让了,加上陈家与馆陶公主的支持于维护,刘彻最终有惊无险地保住了这来之不易的帝位。
所以于阿娇被废后,馆陶公主说“帝非我不得立”,确实不是什么邀功之词。青梅竹马,却不能相扶到老。真叫人惋惜啊!
昔日的男孩长大了,他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见,不再是那个对表姐言听计从的小男孩。
她天生娇贵,太单纯,性格倔强率直,不懂阿谀奉承和察言观色,而刘彻在她眼里还是那个靠她母亲馆陶公主才登上皇位以及保住皇位的皇帝,她觉得刘彻应该感激她,应该一直对她好,她对人性的判断显然太单纯了一些。
窦太后去世后,汉武帝亲政,逐渐坐稳帝位,独揽大权,此时他再也不用担心窦太后动不动就要废了他,馆陶公主和阿娇在政治上逐渐没有利用价值。他开始反感阿娇的骄横和不肯屈服,再加上阿娇十几年无子,夫妻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废后,似乎是指日可待了。汉武帝确实是一代枭雄,他给了一个民族前所未有的尊严,他把汉朝推向了历史的高峰成为了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但是,他并不是痴情之人,要知道,他是一个人,一个人纵有七情六欲,何况一代帝王。
陈阿娇在权力与祖孙辈的爱恨情仇中却做了十几年的皇后,这大概是苍天的一丝安慰吧!一个皇后在没有子嗣的情况下还能专宠娇贵十余年,这说明刘彻心里是爱她、敬她的。即使后来被废于幽居的长门宫,但待遇仍如昔日皇后时,不变。
长门宫原本是馆陶公主为讨好刘彻这位将来的一代帝王所建的私家园林,这大概是天意弄人,冥冥中却落得此般下场。但可幸的是长门宫绝非同于那些所谓的冷宫。既是皇林,面积并非太小,设施因以齐全,阿娇虽幽居于此,仍有公主般生活,只却是没有人身自由。
听闻司马相如是天下间擅长写作文章的人,我千金相赠于司马先生,借此欲向先生求得能解悲愁之文赋。先生挥笔而作此《长门赋》以此来诉我此生情。
一代良辰美景,可却寂寞深宫寒,长门一赋诉痴情,可恨负心郎。
金屋藏娇让人泪,作此短文复君情。
娇泣曰;望月思君郎,娥宫深苦寒,踏断长门土,思泪梦中郎。
娇泣曰;我扶君于天下际,我爱君似东流水,我妒君兮佳人伴,为何君薄红颜情。
娇泣曰;君行天下万人尊,红颜佳人佳丽三千人,娇心只有梦中郎,可奈长门一怒血泪流,他日魂归西方月娥地,奈何桥上待君情。
可奈日月天,把酒祭国色,凋零红颜命,情意天地摧,雪飞阴阳阁,冤情夺九霄,可恨无情郎,郎念家国际,为何独弃我,一片痴情于君郎,可恨无情入冰宫,含恨而终思刘郎。
奈何佳人西游去,可怜我本布衣郎,黄袍加身泪断情,男儿胸怀和屈金屋深,只奈天地情,此生无长情,地府续牵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