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坟的人

作者: 无语凝咽 | 来源:发表于2018-11-23 16:32 被阅读42次

    昨天是感恩节,朋友圈出现了一大波的心灵鸡汤。全是告诉人要有感恩之心,告诉哪些是生命中应该感谢的人。一好友在圈里发了这样一段话:“

    过河不忘搭桥人,喝水不记忘挖井人。树高万丈不忘根,人若辉煌莫忘恩!做人,要有良心,生不忘本,死不愧人。交人,要懂感恩,以心换心,将心比心。人这辈子,最该铭记的人:穷时借钱给你的人,难时,背后挺你的人,苦时,同舟共济的人,病时,端茶倒水的人,什么都不是时,真心真意喜欢你的人,什么都不懂时,全心全意指点你的人,对你有恩的人,要铭记于心,感恩于心。”

    不知是哪根筋短路,居然在评论区给他来了一句:“还要感谢那些生前给你掘墓,死后给你上坟的人”。这话从何而来不得而知,感觉象是原创又好象是剽窃别人的。发出后感觉不妥,可小手一抖,覆水难收。朋友倒不以为意,回一个笑脸算是回应。

    于是不停的回味着这句话,那个掘墓和上坟的人都是谁,有谢的必要吗?思来想去,觉得这个人应该是子孙后代吧,而不是旁人,当然也许有别人,不过很少。子孙做这些事,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似乎不需要说什么感谢的话的。可人之一生,养儿育女,好象就是为了这件事,生前有个掘墓的,不至于暴尸街头,死后有个上坟的,免得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样一想,也算是一种恩吧。只是报恩者属于知恩图报,而受恩者虽是受之无愧,却仍然要感恩戴德一番,总算能含笑九泉了。

    人们常说,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人这一生,无论你是一无是处还是养尊处优,大大小小的恩情都有受之于人的时候,而那些受过的恩情何止点滴呢。养育之恩,恩重如山,再造之恩,恩深似海。父母恩,师恩,朋友恩,随便那一个,任你渊远流长,也能让你源尽泉灭。报恩的路,其实是任重而道远。纵使你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气魄,你也撼不动如山的恩重。不过是一道涓涓细流,面对似海深恩,终究只是浪花一滴。

    突然间感觉有些滑稽。好象这些心灵鸡汤说来说去都是教人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并没说要报恩。感与报,好象是有着本质的不同吧,感尽于心,报在于行。有感于心,心里记着就行,报与不报,似乎无关紧要了。大约是有些恩,根本就报不起,还不完。只有心存感激,就胜过一切了。所以很多时候很多人,受惠于人,反而心安理得,理直气壮。反正这些恩心里都记着呢,迟早会报答的。可是忘了一件事,人是善忘和善变的。时间久了,环境变了,当初的那种感激涕零,恨不能两胁插刀,舍生忘死的心思,慢慢随着物是人非而淡如云烟了。纵使偶尔想起,也终究是深藏于心,无以为报。

    就如养育之恩吧。小时候没心没肺的享受着这至高无上的恩情,长大了倒是满怀感恩之心,可是报之无门,甚至是无能为力。看着父母受着病痛的折磨,你并不能以身相替,看着那日渐衰弱,佝偻的身影,除了一声叹息,偶尔的搀扶,又能帮上什么。每次回家,不但不能替他们分担家务,还要尽情的享受着他们的嘘寒问暖,酒肉伺候。这一切的恩,心里都记着,何时报过?除了最后在临终前那一次生前掘墓,死后上坟,平日里也就是空有一颗感恩的心罢了。

    说起师恩,更是愧疚难平。为人师者,一生育人无数,每届学生中总有那么一个两个特别爱惜或关照的学生,但多年以后,桃李天下,而门却罗雀。记得以前上学时最好的老师,一直照顾有加,外出就学时,老师不惜将微薄的工资借作学费。那些年,每天感念,时时想起。可仅此而已,无以为报。生活的飘零割断了见面之缘,平淡的人生也消磨了相见的勇气。最后,除了满心的惭愧与无地自容,大约也就只剩下是那颗感恩的心还能聊以自慰。那样的恩,自是终生难忘,却又终生难报,也许施恩者并不图报,但受之者又岂可以做到无愧于心呢。

    这大概是倡导人要有颗感恩之心的道理吧。无论报与不报,报得起报不起,有心总比无心好,心中有你,也胜过事后忘本,口是心非。就如同那个上坟的人,虽然知道死后原知万事空,上坟也仅仅就是一种形式,却已经不重要了,过年过节能去上上坟,烧烧纸,大约至少能说明上坟者那颗感恩的心还未泯灭,那些恩既然生前难报,就算死后尽心吧。

    这样一想,自己还算是个感恩的人,虽然这些年,受过的恩,都还没报,但至少都铭记于心了。虽然很难做到坟前忏悔,那就暂且让他午夜梦回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上坟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tsj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