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交集点”的再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敏锐的抓住了课堂教学的一个关键,就是教师不能平均化的处理教材,而应该抓住交集点来组织教学。
在教学中交集点的重要性是依据其复杂程度依次降低的,交集点的概念倾向于客观交集点,更多的只教材中的一些可以更好的用于教学的部分,可以称之为兴趣点、兴奋点。
能够找出客观存在的交集点,这是高品质教学的前提,并不一定导向高品质的教学。
从学习的角度或者说经验建构的角度来说,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新的,有待解释的现象与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交集,这种交集或冲突使诞生或掌握新的概念的开始,或者说开拓了建构新概念的可能空间。
一个包含了丰富的因果关系的现象交集点,很有可能无法引起一个学生的认知兴奋。好的交集点,就是一个拓展出最新发展区的起点行为。
好的教学先创造出一个儿童认知与谢闲闲的教学点,然后开拓出一片这个领域的最近发展区,最终,儿童借此接近这个领域的科学概念。
比如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课文《一匹出色的马》,课文内容讲述了我们一家四口去郊外散步,春天的景色很美,我们走了很远很远,妹妹有点累,走不动了,就央求妈妈抱她,妈妈拒绝了。妹妹就去又去让爸爸抱她回家,爸爸从地上捡起一根又细又长的柳条,对她说是一匹出色的马,让她骑着马回家。于是妹妹高兴的跑回了家。
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抓住的交集点是:“课文中,一匹出色的马指的是什么?”
“课文中写妹妹前后的态度有什么变化?她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


思维课
什么是思维课?
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所谓思维课,就是生动的直接的感知周围世界中的形象、画面、现象和事物,并进行逻辑分析,获取新知识进行思维练习,找因果关系。
这里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要让孩子生动的,直接的感知周围世界中的形象、画面、现象和事物。要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大自然的奥秘与神奇,大自然的丰富的变化。是孩子进最初思维的前提材料,是孩子真正进行思考的智力背景,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第二套大纲。
二是要引导孩子进行逻辑分析,获取性知识,进行思维练习,找因果关系。就是说不但要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种种现象,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通过观察产生丰富的问题,对蕴涵在自然现象中的因果系进行初步的思考。
所谓具体思维,就是用形象色彩和音响来思维,思维还没有从内容中抽象出来,还在很难程度上停留于直观阶段,没有充分的念化和形式化。
思维课的误区:
一是将思维课当成一种新的课型。
二是将思维课当成旅游或课外活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