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做过两个个案指导。问题的表象很雷同:孩子不自觉。
深入探讨后,发现这两个个案在问题的根源上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案例1:
妈妈非常清楚地知道孩子不自觉是由自己的包办过度造成的。由于包办过度,孩子形成了依赖,自己就不再操心,等着妈妈提醒、催促。
妈妈虽然参加过一些家庭教育的课程,但缺乏系统的认知,所以在实施一些改善方法的时候,自己心理底气不足,慢慢就不再坚持了,又走回包办的老路上。
案例2:
妈妈已经在我的指导下,引导两个8岁的男孩独立入睡了几日(之前一直跟妈妈或者哥哥一起睡)。但是,妈妈等孩子睡着后回到自己房间不久,孩子们又会跑到妈妈房间。经过了这么两次折腾后,妈妈想着他们反正要跑过来,打算干脆就任由孩子在自己房间入睡。
在家务活上,原本已经定好的分工,孩子不愿意干,拖到最后,超人妈妈就上场解救把所有活儿都自己干了。再要求孩子时,孩子就开始了老伎俩的重复,而且屡试不爽。
案例1,问题的根源在于两点。一是妈妈总担心孩子干不好就包办,二是妈妈没有系统化的理念和方法,所以无法有效地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成长。
案例2,问题的根源在于妈妈无限制的妥协、退让。只要孩子不同意、提条件,妈妈就会妥协,被孩子牵着鼻子走。
再深入沟通,我们又发现了一个秘密。这两位妈妈的行为模式,跟她们的原生家庭有着很大的关系。
案例1,妈妈生活在老一代教师家庭,家教非常的严格,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父母的管控欲特别强”,她从小就是在被控制下慢慢成长起来的。现在,是不是能想象到,她对孩子的包办,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控制而已。
案例2,妈妈是看着自己的母亲跟父亲吵架、被家暴长大的;自己小时候也被妈妈批评指责,一直活在忍耐退让之中。
记不清哪一本书中说过,如果没有觉醒、如果没有改变的行动,家庭的生存模式会被世代传承下去。我们没有资格去怨恨我们的父母,因为他们也是在不知觉中传承了上一代的做法;我们也没有权利去指责孩子,因为孩子因由我们而来;我们能做的,只有努力的改变自己---因为今天我们有很多渠道可以谋求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