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己,无功与无名

作者: 温雯二雅 | 来源:发表于2019-01-21 14:06 被阅读2次

作者:罗逍

《逍遥游》的结尾处,庄子写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庄子对“真逍遥”境界的总结,在我看来,于当今社会也有很多积极意义。

我所理解的“无己,无功,无名”之间并不是单纯的并列关系,也并非“无名”的境界高于“无功”或“无己”,事实上,我认为这当中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也愿意相信庄子这样给这三个词语排序暗示我们——无己才能无功,无功便会无名。

先说无己,这是思想层面上的追求,要求人能“去我顺物”,达到天人合一。要做到无己,就要学会顺应天地万物间的规律,摒弃固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先将“我”这个个体抽离出来,客观地观察、认知世界,才能更好地与自然融合。鲲鹏便是无己的典型,懂得何时等待、积蓄力量,何时爆发,便是真正逍遥自在的体现。

无己决定人的思想,接下来的无功似乎是自然而然就能达到的了。在这一点上,宋荣子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但在我看来,用它做无功的代表并无任何不妥。庄子写宋荣子着重强调了他不受外界的非议和赞誉所影响,做事时坚持自己的特点,有些人认为他这样是固执、不听取建议,但他坚持的正是万物的规律啊!历史上朝代的更迭,制度的革新,都是规律使然,也是因为这些顺应规律的人当初不顾他人质疑坚持下来,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在此要强调的是,无己所适应的自然规律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自然地推动历史长河向前奔流,因而改革的事件本质上也不过是万物按自然规律运作下的产物罢了。“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所以顺应规律绝不代表停滞不前。况且庄子所说的“不加劝”、“不加沮”,更多的是指宋荣子的心情不会受他人影响,这不恰恰说明他能冷静地看待问题吗?

无功使人能踏实地完成无己所悟出的使命,最终做出的事必然是能到得到赞誉的,而这时因为人的思想已达到无己无功的境界,功名利禄早已不是他所追求的了,这便是无名。拿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例子来说,他辛勤地付出这么久,心里所想的从不是成功后可能得到的金钱和名声。换句话说,假如他是为了功名做研究,也绝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果了。

庄子所说的这三点,无己是最难做到的,而一旦能够无己,有了思想上的基础,无功和无名几乎已成必然。能够做到这些,或是追求这样的境界的人,对社会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他自己的状态,想必也是常人无法体会的逍遥自在吧。

无己,无功与无名

相关文章

  • 无己,无功与无名

    作者:罗逍 《逍遥游》的结尾处,庄子写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庄子对“真逍遥”境界的总结,在我看...

  •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原理

    #每日箴言金文#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 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至...

  • 无功无己无名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丫叉句法

  • 读庄之二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己,无自己的私利与成见,。无功,消灭祸患于无形,如某些生产事故,若是高明的领导就不...

  • 2019-03-22

    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

  • 《逍遥游》之“三无”与“一大”

    庄子的《逍遥游》给我两个深刻的印象,一是其“无功无名无己”之三五;一是其贯穿全篇的“大”。 先说无功无名无己。这是...

  • 隆冬晨读

    何谓大隐?无己,无功,无名。 有此三无,便云卷云舒,日月无恙,天地不惊。 ...

  • 初春晨读(补发)

    何谓大隐?无己,无功,无名。 有此三无,便云卷云舒,日月无恙,天地不惊。 ...

  • 成圣入门

    ≪ 逍遥游 ≫ 中, 庄子说: "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虽然不能知道 "至人", "神人" 和 "...

  • 庄子:自由就是无己、无功、无名

    《庄子》的开篇之作逍遥游是理解庄子思想的关键,最能体现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逍遥游》中借鲲鹏、蜩与学鸠的境界告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无己,无功与无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udc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