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欧阳婧(24)
细数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战国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它是一个野蛮的时代:诸侯纷争,礼崩乐坏,年年枯骨埋荒外;但它同时也是一个文明的时代:百家争鸣,圣贤倍出,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这样一个特别的时代,值得我们细细品味。通过阅读《史记》中关于战国时期的记载,我得到了诸多感悟。
从政治上来讲,战国的周王室已经是一个空壳子,王权逐渐被霸权所取代。这是因为分封制下,周王室有王权,但没有治权。也就是说,周王室只是名义上的天子,对于各诸侯国内的诸多纷争,是丝毫没有办法的。在这样一个优胜劣汰的世界里,力量是唯一的准则。强大的国家吞噬弱小的国家,每过几年,就会有多个国家亡于别国之手。到了战国末期,战国七雄共争天下的局面已经改变,强秦当道,山东六国合纵不成,便任由秦人宰割。由韩国开始,六国一个接一个地倒下,秦军势如破竹。最终,齐国灭,战国时期结束。从此,分封制彻底被历史淘汰,秦始皇中央集权,郡县制沿用了上千年。
我们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以我个人拙见,在那个时代,想要变强,只有变法革新一条路。若如儒家当时所说,以“礼”治国,重新启用井田制,重新回到周初百国分封局面,那么整个社会将会毁于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秦国为何崛起?当然是因为商鞅变法后秦国综合实力迅速增强。纵观战国百年历史可以发现,楚国曾有吴起变法,韩国曾有申不害变法,魏国曾有李俚变法,赵国有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齐国齐威王虚心纳谏使众国“皆朝于齐”,就连最偏远的燕国,也曾因燕昭王黄金台招揽人才而霸权一时。可以这么说,这山东六国的改革措施虽不如秦国变法如此彻底,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做法多多少少地帮这些国家在诸侯纷争的年代中站稳了脚跟。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想要富国强兵,一要勇于创新,二要重视人才。
从经济上来看,战国也有今天的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战国时期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田氏代齐”,而田氏招揽人心的招数,就是向百姓开仓放粮,在饥荒时免费接济百姓,因而在百姓的心中,更期望田氏成为君主。有了民心的支持,再加之几代的政治权力和经济能力的帮助,田氏最终取代了姜氏,开始了齐国的新篇章。而我们可以对比后来的秦朝,虽无对外战事,却赋税严重,徭役艰苦,百姓民不聊生,财产大多被国家掠夺殆尽。如此,人民何能不怨?奈何阿房宫再华美无双,这些民脂民膏也在秦亡后成为咸阳一炬。如此对民,如何可取?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如果这是国家的现状,那么人民危矣,国家危矣。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来。想要让人民富起来,必须大力发展经济,让老百姓的金钱真正花在自己身上,让贫困的老百姓能够得到帮助,这才是我们需要深深记在心里的。
接下来我想说一说我对战国社会最大的感想。战国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墨、道、法、名、杂、纵横、阴阳等学派皆是中华文化的结晶。曾几何时,在齐国的稷下学宫,荀子气宇轩昂地说出“人性本恶”的理论,大胆地驳斥了自己儒家先贤孟子“人性本善”之论;在楚国的王宫大殿,墨子以一己之力挡百万之师,只为践行“兼爱非攻”之道义;在秦国的渭水河滩,商鞅一日斩数百人,以铁血手腕杜绝了秦国内的私斗现象,使得民心一致向外;在七国的夹缝之间,苏秦与张仪将合纵与连横运用得炉火纯青,一怒而诸侯惧,安居则天下息……这是一个文化大繁荣的时代,是我国出现第一次大规模思想解放运动的时代。从那时以后,秦始皇焚书坑术,项羽一把火烧了咸阳所有文化典籍,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如今,我们只能在各种典籍中领会这诸子百家名士风流,但我们亦应将这灿烂的文化传承下去。
战国是一个野蛮与文明兼具的时代。而新中国成立后,硝烟吹到了遥远的尽头,古剑已在残风中腐锈。而那能让我们借鉴良多的战国年岁,如斑驳铜镜经年,藏在那古老的字里行间。当我们翻开一卷卷史书,即使相隔千年,见字如面。
只有了解战国,才能了解中国,才能读懂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和平时代。
战国并不如云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