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的美,通往幸福的路
《论语》乡党篇里说孔子的日常穿戴注重细节“君子不以绀gan緅zou饰,红紫不以为亵服。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意思是说君子不用近乎黑色的天青色和铁灰色做镶边,近乎赤色的浅红色和紫色不用来做居家的衣服。黑色的衣配紫羔,白色的衣服配麑裘,黄色的衣配狐裘。居家的皮袄身材较长,可是右边的袖子要做的短些。睡觉一定有小被,长度和本人身长土的一又二分之一。
在饮食上,孔子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说孔子,粮食不嫌舂chong的精,鱼和肉不嫌切的细。食物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不吃不到时令的东西,不是按一定方法切割的肉,不吃。没有一定调味的酱醋,不吃。
看到这些会不会觉得孔子很讲究,不光是在言行举止上礼教周全,穿衣吃饭也处处上心。在饮食上不仅注意养生,更要色香味俱全。可以看出孔子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旳敬畏。用现在流行的说法,就是生活所呈现出来的美好状态,一种潜移默化的美育思想,即生活美学。蒋勋说“美首先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关心,这构成了美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就是虚假的。衣食住行是我们生命的基础,既然你热爱生命,又怎么鄙视衣食住行呢?”
生活美学不仅是一种视觉的感受,更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与情怀。然而,随着科技的飞跃发展,人心的浮躁,很多日常的生活美往往被我们所忽视。
记得小时候,每到冬季,奶奶就带领妈妈婶婶们忙活着染棉线,一排排红红紫紫的棉线晾晒在院子如花绽放。有太阳时,姑姑婶娘们就聚在一起,绣鞋垫、绣枕巾、做棉鞋。针脚均匀,针法灵活,色彩鲜艳,饱和协调,绣面光亮,美观实用。外婆做的棉袄,总是配上制作精美的盘扣,棉布鞋上总会绣上一朵花,穿在脚上,走起路来都觉得轻盈喜悦。特别是到过年时,大家一起做花馍,更是有趣,我们开始是在边上看,总感觉大人能变戏法一样,一个面团在一揉一搓一卷一煎当中,变成了莲花、菊花、兔子、鱼儿…,乘着大人不注意,也偷拿一块面团学着做。过年吃饭也讲究了许多,凉菜一定要摆个造型。慢慢长大了才知道小时候为什么喜欢到处坐席了,那是因为,菜品不光多,味道好,更是因为摆放的也很好看。
在农村,就算是种地播种,也是有规律有秩序的美。小时候跟着大人种麦子,栽油菜,我们栽的歪歪斜斜,大人们只需要看一眼,锄头就跟尺子比划了一样,一行行,挖的整整齐齐,田野、山坡就是他们的大画布,他们用智慧与勤劳,描绘一幅又一幅画卷。他们在田野里高歌,快乐充实,豪放豁达。他们生生不息,沿着祖先的路走踏踏实实的走到了今天。
他们遇山开路,遇水架桥,他们能在上坡上修梯田种水稻,能依山建住房,他们用一把剪刀、一张纸,剪下美好的祝福,贴在窗户上。他们把生活的苦,敲在鼓声里,在山涧回荡。他们把梦想与期盼绣在衣服鞋垫上,昂首前行。
今天,我们很多人旅行,比较喜欢去少数民族,就是为了感受他们的原生态的美,品尝绿色美食,欣赏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听他们自由奔放感情充沛的歌谣,住推窗望月的房子…这些他们自己可能都没有想到,一种日常生活的呈现,是生活的美育,悄然变成了有温度的民间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的慢慢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就了现存的生态文明。
在中国的传统生活习性里,爱美,创造美的心早已经融入衣食住行里这些本没有情感的物品里。经过人的触摸,就有了温度,融入了心思,就变成了快乐的源泉,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一种生活的美学承载。
村上春树说:“当你用认真有趣的态度对待生活里那些看似无趣的小事时,就会收获一份份小小而确定的幸福,从而觉得生活美好无比。”
这种生活美学是一种生活趣味,是人们向精神世界追寻的途径,在现今多元化的世界里,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有质感,有趣味,有品位,在视觉审美兴盛的时代里,我们需要保护传承好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追寻美好的生活,提升幸福指数。
感恩生活的一饭一蔬、一针一线、、一刀一剪、一砖一瓦,在人类的智慧里,在勤劳的双手下,让人间有了烟火气,让美融合在日常生活里,让生活充满诗意。让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