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体系的阶段分类

作者: 梦乡的风 | 来源:发表于2021-08-20 17:46 被阅读0次

            假如人类是由猿人进化而来,那么生存活动的利益取舍,就形成了所谓价值观,类人动物时代,价值观由体能较量胜负决定,强胜弱是一般过程,由于人这种动物本质是社会性,集体协作,个体弱互补成为集体强者,这种动物群体强者还有狼群。人的形成,首先是智能,智能所致体能不足得以弥补,类人猿为何还是类人猿?体能依赖是其根本,猴子在树上,不得进化,身体太过灵巧是其根本;大猩猩依然在丛林里悠闲,也是强壮的身体使然,大帅哥的强健,展示着生存的力量;其他动物各有优势。而人没有那些优势,人体质弱,冬不耐寒,夏不耐热,杂食,群体生存,使用和加工工具,依靠思想指导的技能,在万类生存竞争中胜出。这种集体协作而且依赖精神活动客观化的性质,就是人本质的体现,这种性质的特点避害趋利,选择性凸出,这就是价值观起源。

            价值观起源后,人类的行为就开始脱离动物阶段,进入人类社会化生存活动方式阶段了,内部竞争、交换、分工、合作现象也是一种必然的结果。选择性作为基础,交换合作则是核心,竞争分工,也成为次要的,生存下啦的都是自然筛选的结果,这是逻辑的必然。因此,价值观避害趋利成为共同的原则,经过长期的时间里自然选择筛选,抽象的逻辑性微弱的物理性质,决定了现今人类世界的现实。生存活动的充分必要条件,在进入认知精神意识之中后,社会生存模式就诞生了。不同的价值观选择,具有不同的逻辑结果,这种逻辑是自然物理性质的,认知初期并不是那么明了,因此有了保守和变革的自然筛选。价值观选择,作为记忆,在文字诞生后,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社会历史被划分成不同的历史阶段,比如石器时代,也是自然物工具简单加工时代,木棍木矛以及简易弓箭,都可以是这一时期;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区分,只是表明了人类意识活动增强了,这种划分基于考古实证有说服力。石器时代之后,由用火技能掌握而进入烧陶以及青铜时代,这其中,有了建筑类精神客观化大量物证,比如良渚遗址。这时期价值观选择,进入比较复杂阶段,强弱竞争激烈,有了野蛮和文明的区分,价值观选择与认知之间的分野更加明显,人类这个阶段已经区分了不同性质的竞争对象,比如对自然和其他野生动物竞争,对人类内部的竞争,使用不同的价值观标准,这意味着价值观标准的多维角度,这意味着往前朔,动物也有某些类的意识区分。

            类的价值观标准,作为基本价值观现象,成为认知进步的核心,不同阶段价值观标准是不同的,这是自然物理性质结果,而不是认知选择,选择的二重性随着认知进步,倾向于认知选择,而自然选择会自然淘汰掉错误的存在,而这种趋利避害本身,也会构成错误,这就是认知的历史阶段局限性。自然选择是包括这种历史阶段局限性的,也就是认知会记忆各种意外的因果结果,产生新的认知,推进认知的进步。但是这种认知推进并不是有了自然选择因果逻辑结果,就会产生新认知结果的。只有具备因果逻辑意思,才会有新的认知产生,而这种新的认知产生才具有推进意义。

            讨论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新的价值观认知产生的过程,不是具体自然现象的过程,而是抽象现象过程的过程,这是一种被称之为思想实验的过程,这在古代甚至远古,都是不可思议的过程。即使是现代,这种对认知产生的认知依然是不可思议的困难。

          进入文字时代后,人类价值观就发生巨大变化,隐形的价值观选择,和客观化现实演变,在社会自然分层的现实中,呈现出所谓社会系统模式。国家或邦国或联盟的自然形态存在,打破了原始部落社会无序状态,稳定的社会体系诞生,有利于人口增长。进入社会集团形态后,价值观系统就复杂了,会形成多重价值观标准选择,然而客观价值观体系只能是二重结构,这就是我们通常知道的双重标准,这是因为内外有别。

            从人类社会实际来看,价值观选择是一种内在的存在,不同阶段认知的社会集体,会形成差异,中国历史中,周朝取代商朝,形成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社会历史过程,典型的价值观选择的历史,商朝部落联盟的奴隶社会等级制,已经具备了封建制基础,到周礼等等社会价值观体系建立,客观化价值体系就建立起来,文字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摆脱了个人寿命的局限,这样以来,价值观选择就会形成某种稳定的行为准则,也就是抽象的价值观形成。周礼所表达的是社会系统化价值观选择模式的形成。成体系的客观文字基础价值观体系的形成,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直接推动了社会进步,封土诸侯,比起部落,有了一种社会契约纽带,社会管理也有确定的规制,秩序价值凸现。这些都可以从历史书籍中找到,周礼之所以凸出,在于其生产力意义的秩序化生存活动。周朝延续了八百年,封建制各种稳定的秩序,构成了秩序化交流的价值交换系统。到东周列国时代,这套周礼随着生产力发展,变得不再稳定了,就是各诸侯封建主之间相互征伐打仗,也就是孔子说的“礼崩乐坏”了,生产关系因为生产力发展而被破坏。战乱破坏生产力发展,导致严重的社会乱象。这些乱象自然是价值观选择的结果,持强凌弱,征伐统一,获得更大的利益,于是,社会各种思想活跃,天下观由此产生,系统化价值观选择是经济市场的需求,各地不同的物产,需要经济贸易均衡需求,相当于现在的市场经济。分裂的天下,交易受阻,加上战乱,因此统一意愿很普遍,但是因为大家实力均衡,谁也统一不了天下。

            东周列国最后,周王室崩塌,进入春秋战国,原有的封建秩序彻底被摧毁,进入春秋争霸,激烈的竞争中,百家争鸣,寻求天下太平有序的价值观体系。各种人才辈出,这个时期最为重要的历史人物,就是秦国的人才战略,就是人才价值的发现。人才价值其实也就是人的价值,这决定了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各种人才的自然筛选,到秦嬴政执政就进入到客观规则化时代,秦相吕不韦的吕氏春秋,编撰了第一部科学性质的农耕文明科学技术指导纲领,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价值观制度选择,形成人类第一次客观形态的系统制度选择。社会生产力的指导性大纲,形成了社会化大生产的现实,生产力促进作用,生产关系获得本质性突变。这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改变,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国经济实力得以突飞猛进,农耕粮食中枢价值体系,秦渠使得社会财富大幅度增长,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种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就是大秦统一中国的根本原因。秦灭六国,历史争议很多,而未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角度出发,误导社会二千年。

            价值观在不同人类历史阶段,会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其中最根本的驱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驱动力,根据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不同的生产关系历史阶段对应不同的生产力现实,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价值观几乎同存,相对而言农耕文明更为强大,游牧文明则因为不稳定而没有内在的原始工业文明基础,封建制对应的农耕文明生产力,首先满足的是自洽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也生产关系上突破了自身对应的生产力限制,形成系统化社会制度的生产关系,仅仅昙花一现的秦朝释放了生产力,汉朝半郡县制性质只是以郡县制为主导,依然存在分封制一部分复辟,并非完整的秦制,吕不韦死了,秦始皇死了,李斯也死了,太子扶苏也死了,只留下刚刚建立的秦制,制度信用被指鹿为马破坏,秦制的政府土崩瓦解。经过楚汉相争分封制的楚霸王项羽战败,非贵族的刘邦称帝,因此秦制客观存在的强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现状得以保存,仅存天下归一这种模糊思想。表面上看,天下归一是扩大了的王国,但是制度上依旧承袭了秦制的系统化性质制度。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差别在于整体系统和各个分裂独立系统的差别,行政体系秩序化公共权力分布,按行政区块构成社会系统整体,公共权力分布在系统化行政区块里。这跟分封制那种分裂的独立系统而言,具有强大的优势,社会力量可以集中形成合力,社会内部畅通无阻的生活交流市场,极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而财富积累。经济危机之后,系统力一旦恢复,经济恢复力强大。分封制也没有这种恢复力,欧洲历史在蒙古人入侵之前,即使是文化,也被中断,根本没有系统化持续发展力量。欧洲那种分封体系,历史演变过程中,虽然经过了古罗马行省统一系统过程,但是本质上依然是分封体系,类似于中国周朝那种中央形势,行省也是二级分封,而不是郡县制那种取消分封,文化也是分封割裂的状态,各分封领地依然还是独立体系。统一的罗马帝国,仅仅有利于商贸活动,价值观并没有统一,所以,武力维系随着分封领地势力壮大,统一也就不能维持,那种统一类似于后世的殖民。欧洲分裂的价值观,延伸到中亚,同样的是价值观分裂,中亚伊斯兰世界,宗教绝对优势形成系统化宗教价值观,而现实经济利益领域,则是自然筛选的价值观。古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和技术成就,由成吉思汗带到欧洲后,火炮技能改变了欧洲。火枪没有在它的发明地大宋朝普遍应用,而到了欧洲确得以发展进化,这就是价值观起作用。中国农耕文明,生活必需品基本上自洽,无需去冒险抢掠,周边社会远落后于中国这地方,因此缺乏价值观需求。而欧洲那地方,生产力低下,分封割裂,抢掠成风,对当时先进的蒙古人入侵恐惧,对火器印象深刻。那个时代之后,欧洲就突然强悍起来了,神奇的火器,让欧洲人获得了抢掠征服的力量,从体能依赖到客观工具依赖,欧洲唯武器论思想由此起源。对武器的研究直接给欧洲带去了现代科学的萌发,也扩展到其他工具领域。几百年后,也是因为火器,终于摧毁了其发源地的古老文明的价值观体系。

          中国农耕文明价值观体系,由于自洽而形成需求自足,社会现实稳定而思想封闭,即使产生了超现实生产力结果,也会被生产关系的价值观闭环淹没。需求决定动力,充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产生惰性,守成思维需求微弱。而欧洲那种危机四伏,掠夺价值观需求巨大,一旦获得某种生产力催化剂,需求大增,拉动火器进步发展。火器的诞生,使体能差距不再成为强者,抹掉了体能优势就促进了智能进化。资本价值观的产生,使得生产力极大推动了生产关系改变,生产方式的改变为掠夺提供了强大的力量。资本自身的社会系统特性,对生产关系的促进,至今也没有稳定下来,还在发展过程中。资本诞生后初始对应的是工业化时期,由于生产关系没有达到稳定状态,在生产与消费脱节的经济危机中,产生社会性震荡。需求拉动的外向市场劫掠,也产生更大范围的危机。

          工业文明价值观,开拓新市场市场倾销,客观上推动了文明价值观扩散,先进生产力也随之扩散。先进生产力地区向落后生产力地区掠夺式扩展,能掠夺到财富么?显然,逻辑上不成立,只是成为了倾销之地。价值观选择中,掠夺式价值观带有奴役性质,因此,古老的奴役制一定程度复活。我们知道,美国奴隶制被废除时间很短,是工业文明兴起之后的事情,欧美奴隶制支撑着他们的经济体制繁荣。抢掠价值观体系的必然结果,就是不断的抢掠吃食其他社会。1865年,美国才正式废除奴隶制,而那个时代正是欧美列强用大炮轰开中国国门的时期。中国农耕文明社会,财富积累充分,社会自洽,从一定角度看是富裕安宁,由于生产力足够强大,以至于初生的工业文明社会还远不可能动摇其根基。贸易往来中,欧美少有中国所需,而中国特产的茶叶瓷器丝绸都是欧美所需,这就是价值观体系的必然,先进的价值观体系与欧美落后的价值观体系之间的对决。由于中国农耕文明价值观的缺损,主要是生产力发展停滞,内部需求长期积弱,而欧洲抢掠价值观的选择,终于找到了中国人性的弱点,鸦片输入,成为了摧毁中国文明的精神药物,相当于生化战争,而一点引爆了中欧价值观冲突。欧洲人强盗抢掠价值观终于找到一个可以持续抢掠的对象。鸦片战争是两个文明体系之间的冲突,庞大的农耕文明社会,遭到小的工业掠食者文明的入侵,遇到单边需求的贸易,工业品冲击受到完备社会的价值观屏障,激烈的价值冲突中,八国联军直接武力抢掠,工业国抢掠农业国,只有黄金白银和艺术品以及其文化类典籍的掠抢,再就是强行打开以及控制市场。中国农耕文明的价值体系由此分崩离析。然而中国不是印度,中国是一个系统整体,系统力根深蒂固,二千年历史,文明程度远高于掠食者。中国系统社会的文明,文化价值观、制度价值观、利益价值观以及人们普通生活的价值观,都是系统起点,系统力的作用成为构筑社会组织的基础。我们说整体观,也就是国家整体系统,按人类推社会,君臣关系构成郡县制价值体系,农耕文明时代,秦国依靠这种整体系统价值观,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不仅仅是农业灌溉等等农耕体系,手工业制造似乎也有社会化大生产的痕迹,兵马俑制作,兵器制作,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可见其标准化生产意识客观可见。那些价值观体系中,因为工业文明价值观的冲击,损害的是经济基础,而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化制作意识,统一的文字这些上层建筑的东西,不会有丝毫损害,反而会促使其进步发展,洋务运动就是在那种农耕文明价值观破产的时候产生的。所谓中华民族的韧性,就是这些二千多年积累的成熟的上层建筑价值观发挥着作用。文化底蕴,就是历史留下的财富,中国人的信仰——祖宗祖先崇拜,历史文化的继承,丰厚的文化财富,虽然也被欧洲价值观掠抢,但是欧洲人抢掠不去的就是价值观。

            经济基础领域里,工业文明价值观是从工具入手,尤其是武器工具和机器的使用;农耕文明价值观里工具是辅助,农耕文明的核心是土地和粮食。工具核心走向了抽象的实在,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改变,生产方式革命显性呈现在人们面前;而农耕文明体系里,由于生产力是辅助的次要地位,无论如何变,都只能靠自然作物生长和土地状态,生产力需求弱,改变缓慢。二者经济基础里核心价值观定位不同,虽然上层建筑价值观需求有差别;上层建筑的需求差别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是系统性的强力作用,决定生产力发展方向。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价值体系农耕文明价值和工业文明价值之间的两个不同,一个是经济基础里价值中枢定位核心,另一个就是上层建筑里的需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价值体系的阶段分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ugti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