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哲学定律,是关于逻辑判断的。哲学意义里,正反同一。这个定律说的是逻辑方式和其语言承载的内容之间的关系,在数学上,有正负数,正负之和互相进行抵消。正负(正反)在社会中也有各种消涨,中国哲学里阴阳转换,核心意义就在这里,正反同一,方向相对,如同正负数只是规定的方向相对的正负。
中国哲学的思维,从远古走来,直到周礼产生,中国人认知到了秩序,天干地支五行八卦,阴阳转换。到周朝末年,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各种礼崩乐坏,秩序大乱,当然主要是统治阶级本身乱了。在乱象之中,各种学说应运而生,法家重秩序规则以及方法运用;墨家重方法以及什么兼爱;借黄帝之名的医家;还有老子庄子的道。儒家本非一家,而是读书人的称呼,所以,一个儒原本是专攻语言文字以及其应用的,虽然古代没有现代的“专业”,但是重点却在文章里,所谓文以载道。孔子就是在这个文以载道之中诞生的,那个《论语》是孔子的弟子记录的孔子的言行,这个很有意思。孔子本身似乎没有那些大学者一样的大部头专著,而由弟子记录编撰了孔子一生的言行记录,成为了孔子的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遗产。从这些孔子现实言语中,人们首先感受到的是贴近生活实际的思维活动,文和道的相互关系,比如说到“名”——现代语言学称之为概念,子曰“名不正,言不顺”,指出概念不清楚,则说话不准确,“民无所从”。这对于语言文字的准确表达,提出了指导,最为关键的是“民无所从”的影响到行为。
孔子犹如明灯照亮社会的,是其有教无类的思想,传播文化文明,就算其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跨时代的平民教育,使中国世俗逐渐走向文明的时代。有教无类之中,还有诸多抽象的学习读书的方法,并将一套抽象的礼教施加于社会,其意义不在于学习了啥内容,以及礼教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的学说在于抽象的语言文字的对应的社会现实,以至于后来有了儒家提倡的“实事求是”,也就是抽象的文字说教必须结合现实实际。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对于孔家店理解并不全面,孔子并没有发明写作什么大部头著作,而是孔子的弟子们记录编撰的孔子的言论记录。这其中的秘密在于,孔子可能很虚伪,比如周礼,也就是人与人相互之间以礼相待,至于有什么矛盾冲突,也可以先搁置起来。这是一种不可言说的虚伪,好处在于让人冷静下来。礼仪仁智信这些抽象的东西,其意义不在于具体内容,而在这个“抽象”意义本身,中国文字本身的抽象,让中华文明远超世界其他民族,比起上帝之类的鬼神,孔子让人们敬而远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