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对我来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因为这一年我毕业了,走出了一个生活几近20年的象牙塔,开始直面江湖的腥风血雨。“未配好剑,出门便已是江湖”,即使对一个性格、心理发展均均衡的普通人来说,初踏社会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对于我这种自认为心理、性格有“缺陷”的人来说就更难了。
我从初中开始就意识到在性格上,我和别人有一点不一样,我似乎特别的“腼腆”、“内向”,害羞程度甚至在一个女孩子之上。这种“害羞”“内向”一直跟随我上了大学,我几乎从不在众人面前唱歌,从不在众人面前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几乎从不参加班干部的竞选,在人群中我是最默默无闻、沉默寡言、没有存在感的那一个。我一边为自己的这种状态感到着急、不满,一边庆幸自己又成功躲过一次在众人面前“抛头露面”的机会。
两种矛盾的心理在长达约10年的时间里,反复交织在我的人生中,时而庆幸,时而懊恼,从来没有一种占据过显著的上风。
强烈的不适发生在2016年的12月,因为在这个月里,我成功的找到了一份实习,干的好的话未来我就会留在那家公司一直干下去。
起初的几个月我还是以前的作风,尽量避开各种社交场合,害怕各种社交场合的发言。慢慢地,事情有点不受控了,超出了我的想象。在学校里,你付给学校钱,学校给你提供学习、锻炼的场合,你不愿意去展示自己,没有人cares。在公司,公司付给你钱,在需要发言的场合没有发言,其实就是不称职,没有完成你自己的工作,最后是要问责的。
从那段时间直到现在,这种焦虑和恐惧的感觉就一直如影随形。我不再有什么舒适区,人前发言让我感到难受,避之不去事后又让我感到后悔,是进亦忧而退亦忧。唯一的好处是,这种焦虑的感觉和窘迫的处境让我有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去改变自己。
改变自己的第一步是找到原因。
“内向”是我给自己贴的第一个标签,我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内向”的性格导致的。因为“内向”,我腼腆,害怕在众人面前发言、出丑。但我又仔细的想了想从小到大我所碰见的所有人,按概率人群中应该有不少于1/4是属于内向的性格,为什么他们在社交场合中就比我要游刃有余的多?我几乎从没见过比我应付社交场合更差劲的了。内向的人也可以很有力量,他们只是更喜欢自己一个待着,不会没话找话,一个人默默的思索更能抚平内心的伤痕。他们从不怕人,也不怕人多的场合,只是独处让他们舒适。星爷就是一个典型内向的人,即使现在早已从影多年,星爷在面对一些访谈时仍然让我感到他很拘谨。作为一个同样内向的人,星爷的表达和肢体语言我太熟悉了,拘谨、放不开。令人疑惑的是,电影镜头里如此无厘头的星爷你能想象是这么内向的人吗?如果星爷那种叫“内向”,我这种叫什么?
“内向”的人也可以很有力量,社交场合从没有让我感觉到我有力量,无力的感觉从头延续到结束,结束时长吁出的一口气是我最能控制自己的时候。“内向”并不是我的典型属性,也不是问题的根源。
“社交恐惧”这个词是第二个我给自己贴的“标签”,它已不是正常性格的一部分,是“面对社交场合自己无力掌控局面,总是害怕自己会出错、出丑”的焦虑症。即使到现在,“社交恐惧”也非常符合我当前的状况。我查过一些资料,社恐的经典解释有两种:
第一种:别人的眼睛在社恐者眼里是一面镜子,里面映射出自己的各种不足,社恐的人在社交时总是在不自觉认为自己在持续暴露自己的缺点,本质上,社恐者对自己有着非常负面的评价。
第二种:社恐的人有潜在的、对别人的攻击欲望,他将这种对别人的攻击欲望投射到自己身上,认为别人对自己也有类似的攻击欲望进而感觉非常不舒适。
在我这里,“别人的眼睛类似一面镜子”可能更好的形容了我的状况。这就引发出关于我社交障碍的第三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我是个典型的“低自尊者”。
我仔细回忆了我表现出“内向”的一些场合,在面对较优秀异性的时候,在面对长辈的时候,在面对领导的时候,在面对陌生人的时候,我经常退化为一个“孩童”----我不敢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将话题的主动权让给别人,我将决定让别人去做,我做出的判断要得到别人的肯定自己才能真正接受,我始终处于一个跟随者、参与者的境遇。在潜意识里,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孩童”,见到所有比自己价值“高”的人(年龄、职位、陌生度等)就“放不开”,以一个乖巧的、小时候父母认同(原生家庭的影响)的孩子的心理去处理日常工作、社交的场景。
低自尊除了带来社交、工作上的不适外,还造成了我对批评和否定过度的敏感,害怕冲突,以过度“讨好”的方式寻求别人的肯定(讨好型人格),低安全感,不定时、不定场合的恐惧、焦虑。
低自尊、社交恐惧、内向是造成我目前社交障碍的基本原因,其中低自尊和社交恐惧已经不是正常性格的一部分,必须要予以重视和矫正。
与低自尊和社交恐惧的斗争一直持续到现在,查过一些资料,看过别人的一些经历,自己在这几个月里也尝试过一些方法。
改变对自己、对自己能力、对别人、对场景的认知是目前尝试过的最好的方法。现在的我再经历类似社交场合的时候,除了基本的参与社交的“我”之外,还有一个“上帝视角”的“我”一直在观察着自己和别人的行为。“上帝视角”的我会仔细评价当前的我对目前形势的判断、问题的解决思路。真实评价的结果往往和那些传统自认为“高价值”的人相比,我的思考结论毫无差别甚至比他们更好。我完全有着作为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成年人的认知水平,我并不是以孩子的状态去解决成年人的问题。我会反复的重现、回忆这些场景,不断的、有意识的重建对自已的认知去代替这些“自动化”的“我不行”的思维。这些扎根于自我意识深处否定自己的思维本能需要像体育锻炼一样,反复的训练,先用有意识的、训练过的思维代替无意识的本能,最后这种训练过的思维将成为新的“无意识”。
除了反复的回忆、进行场景再现外,写日记也是一个好办法。当写下自己的苦恼、焦虑、恐惧的时候,这种消极的感觉就会褪去很多。
现在的我仍然有着基本的生存危机,在工作中没有充分建立起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失业的可能性仍然萦绕不去。但我确实在每一天的生活和工作中都能感到自己的进步,一些曾经让自己无所适从的场合也渐渐没那么可怕了。物理上的一些我自己克服不了威胁,我也用短期的小目标代替长期的大目标----用每天我有没有学习英语、看一、两页专业书籍、适度的锻炼、培养一个新技能去代替升职加薪、买房买车,如果今天这些小目标都做到了,我就可以睡的很安稳,减少我的恐惧和焦虑。
现在的我每天早上6:30起床,读书或写点小文章。8点出门上班,晚上5:00下过班后在公司吃一顿晚餐,加班学习2小时专业知识。20:30到家洗漱完毕学习英语约一小时。每周去健身房至少一次(现在太忙,有时间还要多去)。
我很庆幸在我毕业未满一年之际,可以在脱离了20年熟悉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习惯之外重新培养新的学习模式。“越努力,越幸运”是我在刚入学时给自己灌的鸡汤,我信以为真,做以为真,结果也不错。26岁刚毕业的研究生,未来的职场和人生道路还很长,我还要一直努力下去,幸运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