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那天,儿子问我:读了几本书,当时觉得很有收获,但放下书就忘了,读书有什么用?
我回答:那是因为你读得还不够多!
你收获的那几个知识点,太少了。就像几粒珠子,根本穿不起来,时间一长也就掉了。
如果你的珠子足够多,相互之间就可以建立起连接,织成一个大网,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而影响思维和行动。
儿子很认可地点点头,“您说的有道理。”
好吧,举例说明。
-2-
在《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中,有这样一个知识点:
模糊的语言会弱化文章主题,因为它迫使读者猜测你要表达的含义,而无法完全专注于你的观点。
比如:小红很高很漂亮。
小红身高170cm,有着婴儿般的脸蛋。
前者就属于模糊的语言,后者的表达就很具体明确,很形象。
如果我们只看了这本书,这个知识点就是两行孤零零的文字摆在那里,它无法和别的知识点产生连接。
你想要记住它,就只能死记硬背,过段时间也就忘了。
如果我们读的书多一些,看到这句话时,会很快在脑子中产生联想:
好像在哪本书里,也说过这个意思,但不一定是讲写作。
读的书越多,这样的连接产生的也越多。
下面,连接开始:
在卡耐基的《语言的突破》中讲到:
一个说话具体而明确的人,不管他受过的教育程度如何,他所说的内容才能引起别人的兴趣。
是不是和讲写作的那个知识点一个意思呢?只不过他是在讲沟通和演讲。
具体而明确的语言,才能引起别人的共鸣,不要讲“模糊的语言”。
咪蒙在《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中写到:
经常有人夸我,咪蒙你写的书好棒哦,你的文笔太好了。老实说我会当成一种客套,但是如果对方说我哪篇文章写得特别好,哪段话他特别喜欢,我就会特感动,原来他是真的喜欢我的文字啊。
依旧在讲“具体明确”这个知识点。这里放在了人际交往上,它说明了不使用“模糊的语言”,不泛泛而谈,会给人留下好印象。
在《麦肯锡笔记思考法》一书中写到:
如果没有“在什么时候,使用什么工具,使用什么方法”这些具体的内容,人们很难立刻开始行动。
如:我们要努力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我们要把计时工资改为绩效工资,每年安排一次职工免费体检……,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怎么样?还是在讲“具体、明确”这个知识点吧,只不过这里在谈工作方法的问题。
再看下面的段子:
为什么要读书?举个例子:当你看到夕阳余晖……,你的脑海里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卧靠,这么多鸟,真好看,真是太好看了。”
抛开调侃意味不谈,那首诗句和“真好看”区别在哪里?
依然是“具体明确”这个知识点。一个给出了画面感的“落霞”、“孤鹜”、“秋水”的景色,一个只是泛泛地说“真好看”。
这种连接可以有很多。
-3-
当然,读书掌握知识不是重点,产生连接也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行动。
如何在行动中做到“具体明确”?
新闻写作中最著名的“5W公式”,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该怎么做。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我们在写作、演讲、沟通、工作、解决问题时都可以运用到这个“5W公式”。
还有,应用在看病上。
大部分人到医院看病会这样说,“大夫,我胃疼。”然后等着医生一点点问诊,“挖掘”出疾病的真实信息。
如果我们能具体明确地告诉大夫,哪个位置疼?什么时候疼?每次疼多长时间?疼的程度怎么样?伴随什么症状……,是不是会更好。
当然,问诊是医生的职责。但如果我们能主动、明确地讲出来,医生会节省出更多的精力用于诊疗上,我们岂不是赚到了。
要知道,医生每天都要在确认那些模糊的信息上耗费大量精力。
一本好书,其价值不仅仅在阅读上,必须将其放在一边,按照书中所说的行动。正所谓,开始于阅读,终止于行动。
——亨利·戴维·梭罗
-4-
谈完行动谈创新。
读书不仅可以让知识点产生连接,更能够和我们的生活经验,认知系统进行连接。
然后组合成新的创意和想法,形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而且这种连接没有穷尽。
在《你的大脑,你的生产力》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创新观念是从各种零散的信息中创造出来的。优秀、创造性以及新颖的观点,是知识、经验和新信息以不同的方式融合,从而产生的一个综合结果。
将信息以新的方式连接起来,进行创新,这种可能性是无限的。”
那就让我们一起读书吧!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