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这是吸收转化高手。吃进去的是草,拉出来的是翔,是吃货和造粪机器。所以,不管吃了多少草,能挤出来奶的,才是好牛。同样,不管读了多少本书,能悟出道理的才是牛人。
盯着屏幕上的爆文,看着别人的成功,想着自己的无能,你是不是“羡慕嫉妒恨”?当然,也许不是,但起码有一点:你“动心”了。
关于“动心”或“不动心”,古代有一个经典事例。
曾国藩喜欢贤士,幕府中有很多各行各业的能人出入,常客中有“三圣七贤”。“三圣七贤”有一个人,经常自我标榜,夸奖自己高风亮节,甚至夸自己人品齐天。有一天,写了一篇《不动心说》拿给曾国藩看:“使置吾于妙曼娥眉之侧,问吾动好色心否?曰不动。又使置吾红蓝大顶之旁,问吾动高爵厚禄之心否?曰不动。” 意思是,“你把我放在美丽的女子面前,我会动好色之心吗?我不会。你再把我放在大红顶戴面前,我会动高官厚禄之心吗?我也不会。”
曾府中也有一位才高八斗、满腹经纶的幕僚,深得曾国藩赏识,以至于可以随意出入曾府,包括密室。有一天,他在曾国藩书房看到《不动心说》,不禁哈哈大笑。心想,既然这么淡定,那你经常跑到曾府找曾中堂干什么?于是提起笔来,在《不动心说》的页眉上写下:“曼妙娥眉侧,红蓝大顶旁。万般皆不动,只要见中堂。”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大多都是像你我他一样的凡夫俗子,试问哪个不动心?只是动心也有讲究,起码要能辨别出该不该动心、动多大的心。
看着别人一月读100本书、一年读1000本书,你动心了?甭管张三一月读100本书,还是李四一年读1000本书,亦或是王五裸辞周游世界一路风光无限……世界上总有人跟我们不一样,有一个例子,俞敏洪大学不就读了800本书嘛,直到现在每年还能读1-200本书。面对这样的高手,我想到了杜甫“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诗句。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信则有,不信则无。
我读的书少,所以有时也会判断失误,甚至上当受骗。但通过读了有限的书籍,我明白了以下三个朴素的道理。
一、关于读书
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这是吸收转化高手。吃进去的是草,拉出来的是翔,是吃货和造粪机器。所以,不管吃了多少草,能挤出来奶的,才是好牛。同样,不管读了多少本书,能悟出来道理的才是牛人。
另外,《孟子·尽心下》有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在这句话里,孟子所举的例子是《尚书》中《武成》篇的内容,而我们知道,《尚书》是儒家奉为圭臬的经典著作之一,这本书在孔孟时代的权威性不言而喻。 可见,孟子对于权威著作所持有的独立思考、勇于怀疑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同样,尽信文,则不如无文。
二、关于拜师
在这个方面,“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在其所著《师说》中已经说透了:“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tán)子、苌(cháng)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大意是:“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三、关于成功
成功学已经流行了好长时间了,而且制造成功学的大师也在“升级换代”,使人眼花缭乱。
西方有很多,从奥里森・马登的“一生的资本”,到埃米尔・赖希的“成功的真正定义”,再到戴尔・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拿破仑・希尔的“十七项成功法则”等等。
中国这几年也出现了像翟鸿燊、刘一秒和陈安之之类的所谓“成功学大师”,不妨看看梁宏达在电视节目里是怎么揭穿这些人的伪大师伎俩的。
在商界,也有人学习路易·郭士纳、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李嘉诚、马云等成功商人的经商模式和成功秘诀。
我倒觉得,就像目前在寒冷的格陵兰岛不可能种出芒果和荔枝等热带水果一样,学习外国的那些成功模式,也包括学习别人的那种成功秘诀,难免水土不服,几乎不可能“成活”,至少在目前没有看到几例,所以成功大抵也是不可复制的。
看着别人一月读100本书、一年读1000本书,你动心了?也许有人会埋汰,你站着说话不腰疼,说这么多,哪个是你说的,还不都是拾人牙慧。对,我承认,学习先是拾人牙慧,再是吸收转化,然后是输出,我们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展示“伟大”。因为真理本身就那么几条,而且老祖宗都说过了,我们确实也再没有什么新花样了,所以就得从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文化遗产和精神食粮中汲取营养,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以小见大
别人的道理怎么就那么有道理,让人看了醍醐灌顶、捶胸顿足呢?其实,有些道理我们小学就学过,不过可悲的是,我们现在忘了。
不妨一起来复习一下小时候学过的三则寓言故事,“寒号鸟”“小马过河”和“盲人摸象”,让我们从天真走进童真,找回曾经迷失的自己。
“小马过河”的故事告诉我们,水深水浅不能光听“老牛”或“小松鼠”等人的话,而要亲自试一试。
“盲人摸象”的故事告诉我们,大象并不只是“扇子”或者“柱子”,所以看问题不能总是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寒号鸟”的故事告诉我们,勤奋的“喜鹊”都在利用大好晴天“盖窝”,而我们只是随便找个“崖缝”躲在其中,一边看热闹一边嘲笑。即使寒潮来临后,我们也是一天天得过且过,最后落得个半夜暴尸的“冻死鬼”。
道理我们都学过的,而且很早了,所以还是毛爷爷说的好“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运”。
二、古为今用
如果说,成功确实有模式的话,我觉得早在2500年前就有了,那时中国的古圣先贤们就给了我们一个非常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我首推的成功模式,就是《四书五经》首篇著作《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模式。
如果说,成功确有秘诀的话,我觉得近200年来,最值得中国人学习的成功人士应该是曾国藩,他的经验有时间管理、技能提升、团队建设、识人用人、习惯养成等等,无所不包。吃透一套《曾文正公全集》,也许足够说一生、写一生、用一生。当然,曾国藩也是从诸子百家中学来的,所以要是还能把《四书五经》、《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经典学懂、弄通、照做,那更了不起了!
三、洋为中用
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门的楣上刻着一句话:“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将其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这对我们很有启发。
其实,哲学家反复告诉我们,人世间最难的三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认识你自己”,确实是最难的事,但我们是时候要“动心”扪心自问、反躬自省了。
九言劝醒迷途仕,一语惊醒梦中人,不要全信我的话。因为,“大道至简”,而我说的太多,所以也不一定都对。
网友评论
水平太有限,还望多指教!🙏
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才是好牛,才叫看书,翻过就忘一年100本也只是思想沙漠的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