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搞清楚道与德是什么。《道德经》无疑就是研究阐述道、德问题的,但读了《道德经》,对道没有什么异议。大道就是充斥于宇宙之间,自古至今永恒存在的气,此气无名,为朴,但其中有精。这个无色无味、幽冥玄妙的气,蕴含着无穷的能量,天地万物皆从道而来,为万物之本。
但德是什么,始终不甚清晰。
唐玄宗《道德真经疏》:道者德之体,德者道之用。北宋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常道无名,唯德以显之;至德无本,顺道而成之。
这与《道德经》中所讲“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是一致的。德是顺道而成。因为道是自然的,广博的,没有任何厚此薄彼之心,“以万物为刍狗”。因此“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朱熹曰:“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管子》曰:“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管子》又曰:“化育万物谓之德。”《新书》曰:“物所道始谓之道,所得以生谓之德。”《韩非子》曰:“德者,道之功。”《韩非子》又曰:“德也者,人之所以建生也。”魏晋时王弼《老子》三十八章注云:“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何以得德?由乎道也。”
《道德经》讲,“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句话是从道化成万物角度来讲的。如果说大道是个状态的话,那么德就是个过程。大道化生万物、生养万物这个功业,就是德,因此又称为功德。
综上所述,对于德可以概括出一下两种解释:
一是,道所寓于器者德也。德是道的具体化。比如道表现在人身上,就是德。
二是,德者,道之功。德者,得也,也就是物从道中所化得,谓之德,即化育万物谓之德。
根据以上论述,对于道与德,是不是可以这么描述一下。
宇宙之始,就是一团道气。宇宙中的日月星辰,地球上的人物树木山川鸟兽,都是大道变化而来。无论是千百亿年的星球,还是昙花一现的露水、气泡,相对于永恒的宇宙,都如流星划过长空,终究归还于大道。
从现代科学的量子理论来看,任何物质到了夸克层面以下,都不再是实体颗粒,是梦幻虚无的。也可以认为,万物都是由极细小的微尘(夸克以下级别)临时因缘际会组合而成的,犹如天空绽放烟花,犹如空中的云卷云舒。
大道犹如大地,可以滋生万物,道是永恒的,是常的,但道所生的万物不是永恒的,都是有寿命的,遵循生老病死的阴阳变化易之道。万物由大道所生,最终的归宿,还是返还于大道之中,化为微尘。中国人的入土为安,也有返还于道的意思。每个人每个物,道为先天之本,都来自于道,最终返还于道,这就是“复命曰常”。
从这个角度讲,道为万物之本,而德为道化万物之功,道为体,德为用。上天有好生之德,一个人效法大道,于“无以为”中去成就他人,去参赞天地之化育,大到挽救他人生命,小到把摔倒的人扶起来,都是德性体现。
德是一种功德,道气化物就是功,这个功就是德。回过头看看管子所说,德就是大道驻留的房子,没有这个德就感觉不到虚无的道。人们通过观察万物,去体悟大道。大道幻化出万物的过程,就是德,就是物得以生,也可以说,每个物都是大道所蕴含精气的外在呈现,是道的具体化。即,道所寓于器者,德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