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类莫不共由谓之道,在我得之谓之德。咋解?
1——
7月15日晚上,大家是这样议论的――
——道可道,非常道,是《老子》第一句说的话。这一句还好理解,第二个”道“是动词,道不是平常的大道、小道,而是更高的道,必须通过修行才能得到,既说明万物离不开道,道又高于万物。
![](https://img.haomeiwen.com/i10016463/9011db741c24d4d1.jpg)
——“若所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之类’是也,亦总而名之曰德”,好像比较啰嗦。还不如《易·说卦》说的简洁明白: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
——人道即立人之道。道,导也,由也。道体现在人身上是德,即仁义礼智。这是儒家对《老子》一书的解读,估计并非老子本意。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做到仁义礼智,更像是为了得道的步骤。
——仁义礼智,当属于德道的一部分,或者说是末尾……但后世对《道德经》篡改的太多。
——大概道有天道、王道和人道。其中人道是礼义智信,而我得之,就是德了。
2——
今天早上,听了相关讲座,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宋志明是这样说的――
儒家学说的特质是崇德尚善。中国文化是以道德为根基一(本)的理一分殊的一理。
其一,中国的文化,具体反映以下崇德名句中。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3、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4、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5、平日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来敲门
6、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7、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8、君子谋财,取之有道
9、百善孝为先。
其二,从人物言行看:
1、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还有岳飞之忠、关羽之义,诸葛亮之智和24孝图,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至于道德体系,具有相当的丰富性。
1、孔子:仁与礼
2、孟子:仁义;荀子:礼仪
3、三达德:知仁勇(《论语》《中庸》)
4、四德:仁、义、礼、智(孟子)
5、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董仲舒《白虎通义》)。其实,“三纲”外,还要加上忠、孝。
6、四维:礼义廉耻(《管子》)
那么,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在先秦时期,没有意识到体与用的关系,本体跟现象之间的区别。它是一个原始的,完满的统一。
先秦时期,哲学家本体论观念就是宇宙论的观念。老子的道,既是宇宙的源头也是宇宙的本体,“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那个道就是源头,但是这个道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那个道就是贯穿于世界。道与世界同在。庄子的说法,就是道乌乎在,道无所不在。
道家强调道就是存在的终极理由。比较侧重道本体存在的意义。儒家也认同这个道,不过,他们认为这个道不是自在之道,是人为之道,是人弘扬的一个话题。所以,孔子认同道,对道的一个根本区别于老子的说法,那就是,人弘道,非道弘人。强调道对人的价值关系。
![](https://img.haomeiwen.com/i10016463/a1cf6407c484de0d.jpg)
道是自在的,还是自为的?孔子认为,人把道内在化,那就变成了仁德。
唉,在今儿个早上,终于搞明白了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陈水河整理于2018.7.17早上
注:三大德:智、仁、勇,在心理学上是知、情、意(张良、萧何、韩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