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的团队出的第二本书,从产品新手或是职场的视角来阅读这本书,可以学到很多小学问。
小学问是碎片,还是积木?如果是碎片,那你必须拼凑好所有拼图才能掌握知识,如果是积木,则每一块积木都有意义。所以小学问在知识碎片化的时代,教你如何高效率的整合知识积木化,降低人生焦虑。
<一>职场
职场上是不是经常会觉得有些人看起来没你辛苦,却又比你赚得多?为什么有人可以“躺着”挣钱?其实很可能因为他们承担的是风险劳动,或者是创造性、试探性、开拓性的工作。这种表面上的“闲”,蕴藏着事业成功的秘诀。
比如谷歌,公司允许员工将自己20%的工作时间用于本职工作之外的项目。就是说,除了公司要你干的活儿,你自己也得去琢磨还能再干点儿啥。这20%的时间我出钱养着你,爱干什么干什么,这就是典型的“懒蚂蚁”。而事实证明,这个政策,是谷歌产品创新最重要的来源之一。像我们熟悉的Gmail、Gtalk等产品,都是这20%的“懒蚂蚁时间”结出的硕果。
所以,除了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情绪劳动之外,还存在风险劳动。相应的,评估你的工作能力,也要考虑这四种劳动的组合方式。想清楚你挣的是哪份钱,才能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
<二>产品调研
大数据时代所有的观念都一定是客观的,像情绪、态度数据就会被忽视。但是在产品营销领域,态度数据很值得研究,了解消费者的行为不代表了解他的动机,而了解消费者的态度,却往往可以用来推测下一步的购买行为。
比如做产品调研问卷的时候,前期搜集的数据:产品满意度、功能评价、感官评价等,都是所谓的“行为数据”,这些数据只反映了消费者对产品的初步认识,而消费者会不会买,为什么买,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态度是什么,这些更重要的问题都还不得而知,此时贸然上市新产品,很有风险。
<三>产品宣传
卖问题,而不是卖产品,也就是我们产品宣导资料里面的下危机。借用广告里的小学问,就是细分美好,善用恐惧。你有病,我有药;你有担心,我才有卖点。所以你站在超市里才会觉得琳琅满目,才会有一种选择特别多、感觉被世界温柔对待的幸福感。
产品宣传,永远是以特定用户对于产品的特定渴望为重心的,而影响力的核心,是感性而非理性。消费者的想法不一定合理,但是面对市场数据到底是去教育消费者不够理性,还是要顺应消费者的心理,调整自己的广告策略?
比如国内某一企业研制出一款不用更换滤芯的空气净化器,可是市场调研数据对永不更换滤芯深表怀疑,这肯定是骗人的,进口品牌都要换滤芯国产会做得比他们更好吗?所以该企业最后的方案是五年不用更换滤芯比市场上的一年一换更具产品卖点。
所以,感觉的不可通约性,是产品宣传中最大的阻碍。重要的是对方觉得怎样,而不是你的产品真的如何。影响力的产生,永远都是围绕着感觉进行的。
<四>副标题焦虑
负面情绪是因为对人类有用,才在进化当中被保留下来的。适当的焦虑能帮助我们保持对世界的真实触感,维持我们的认知协调。所以焦虑的时候,积木化的去学习,增广贤文,组合成自己想要的未来的形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