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苏

作者: 小镇黄昏 | 来源:发表于2023-08-14 17:46 被阅读0次

前言:

曾经写过一篇关于解读王婆如何设计,帮助西门亲勾搭潘金莲的十个步骤的文章。

为此不但重新读了部分《水浒传》的纸质书籍,还特地网上搜了九八版的电视剧《水浒传》。专门回顾那一段故事。

看电视剧的时候,发现里面有好几处镜头,导演或者说是编剧,都安排了王婆在嗑瓜子。

心里就咯噔一下。

《水浒传》的故事背景在北宋年间,向日葵在明末才传入我国。这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有葵花籽嗑呀。

转念一想,或许是磕南瓜子呢?然后,又去细看。发现有几个镜头貌似磕南瓜子。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其实磕葵花籽和磕南瓜子,从动作上是可以分辨的。

葵花籽外壳比较硬,随便用牙齿一咬,外壳便会崩开,轻易就可以吃到瓜子肉。一般就是磕两下,先瓜子前段磕一下,再往里面送一下,再磕一下,就可以了。所以,嗑葵花籽一般速度比较快,比较干脆利落。

但是,南瓜子因为外壳比较软,磕的时候,除了一定要把瓜子竖立得比较垂直,还有咬下去的力度不能太大,否则,非但不能把瓜子嗑开,还容易把瓜子磕折弯了。关键是,有的时候嗑得不到位,还需要捏着瓜子,用牙齿咬着扭两下。所以,磕南瓜子时常会看到捏着瓜子扭一下的动作。

我把相关的几集电视剧来来回回看了许久,奈何终究镜头内容不是很清晰,依旧不能分辨。但从一个王婆吐出的瓜壳形状来看,貌似嗑葵花籽的可能性大一点。

再后来,我又去查资料,傻了。

原来,南瓜也是从明末嘉靖年间开始传入我国的。也就是说,电视剧里安排无论王婆嗑的葵花籽,还是南瓜子,都是个错误。

而我之前一直觉得南瓜是一个很中国的植物。

我这是在瞎起劲了。

没有常识,常会犯这种没效率没效益的事情。

历史上,最早有南瓜记录的地方志,

第一的是福建省的《福宁州志》,于公元1538年,也就是明嘉靖17年;

然后是公元1545年,嘉靖24年广东省的《新宁县志》;

再然后是公元1551年,嘉靖30年浙江的《山阴县志》。

南瓜的原产地,是墨西哥到中美洲一带。据说名称就是缘自南方来的,所以叫南瓜。

哥伦布于1492年从西班牙出发,于1511年达到马六甲海峡。

所以在此之前,南美洲与东亚没有任何贸易往来;也所以,南瓜传入中国,不会早于1492年,应该是在1511年之后。

明代嘉靖43年(公元1564),浙江《临山卫志》是向日葵在中国的最早记载,虽然仅有“向日葵”这一名称记载。

向日葵原产地也是美洲地区。所以向日葵与南瓜是同一时期传入中国。

这个时期就是十五世纪末到十六世纪初。

现代很常见的很多蔬菜或是水果,很多是古代不同时期由外国传播而来。

夏商周时期,传入我国最主要的就是大麦和小麦了,以及高粱、藕、萝卜和姜。

汉朝张骞把我国的丝绸、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把世界上各种美食引入中国。例如:葡萄、核桃、石榴、蒜、蚕豆、旱芹、香菜、豌豆、芋头、茴香、胡椒、大葱……

汉代也是传入中国食物比较丰富的一个时期。同时也说明是与国外交流比较频繁的一个时期。

魏晋南北朝传入了茄子和扁豆。

隋唐宋三朝是我国古代最开明的朝代,中国与周边国家贸易往来,文化交流频繁,而各种新食品也传入中国。蔬菜的代表为:莴苣、菠菜、丝瓜以及胡萝卜;水果的代表为:西瓜、无花果和开心果。

元朝由于朝代统治时间过短,传入中国的只有香蕉一种。

明朝时期引入的是:辣椒、南瓜、苦瓜、土豆、甘薯、向日葵、玉米、花生。

而清朝末期由于国门被列强强行打开,很多欧洲和美洲的食物借机传入中国。代表作物有:木瓜、卷心菜、洋葱、花菜、番茄、草莓、苹果、西葫芦等。


正题:

因为茄子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早,一般认为茄子最晚在西汉末已经从印度传到了四川。

茄子起源于东南亚热带地区,古印度是茄子最早的发源地,中国栽培的茄子为圆形,与野生形状相似,元代则培养出长形茄子。

所以,中国也算是茄子的第二故乡。

茄子,我们本地叫“落苏”。据说在江浙沪以及安徽一代都称呼“落苏”。

关于这个称呼,有一种传说如下:

传说在战国时期,吴王阖闾有个瘸腿的儿子。某天,公子和家丁骑马出了城。一路上,听得有人大叫“卖茄子噢!卖茄子!”
公子误会,听作“卖瘸子!”这不是侮辱他这个瘸子吗?
他很生气,便向父亲告状。吴王听罢大笑,说:“这是人家叫卖茄子,不是卖‘瘸子’呀。茄子是一种蔬菜,怎么好不让人不卖呢?”
吴王一向对儿子宠爱有加,所以才从严管教。听了儿子的话,觉得十分为难,总得想个办法,以解儿子心头之结。
晚上吴王去书房睡觉,发觉妃子的孩子帽上的两个流苏,很像要落下来的茄子。他不禁心中一动:“落下来的流苏,落苏!对,就把‘茄子’改叫‘落苏’吧!”
于是,他让手下发布告示,告之天下百姓:今后一律将“茄子”叫做“落苏”。
从此这个称呼在江浙沪一带一直流传到现在。

这个关于称呼的传说,虽然貌似很神话,但我倒是确信不疑。不然,“落苏”这样的很奇怪的称呼究竟是缘何而来呢?

其实,民间很多称呼看起来很神话,但是说破了很合情合理。

譬如我们早上常吃的油条,我小时候,我爷爷奶奶、姑妈一辈人,常常说是“油炸桧”,因为久而久之的缘故,发音成了“油炸管”。

这个称呼的来源,就是宋时百姓的最简单的爱国心。憎恨秦桧,解恨。南宋定都杭州,杭嘉湖百姓有这个情绪,我以为很自然而来。

茄子,是我自小时最熟悉、最厌恶、最记忆丰富的蔬菜了。

我小时候去外婆家,早上吃粥,下粥的一个小菜就是“腌落苏”。

舅妈常常一清早的从屋前屋后的自留地摘了鲜嫩的,带着清早露水的茄子,滚刀切,放盐拌一下,腌制半小时左右,直接吃。

舅妈常说好吃的很,一口气可以吃半碗。但我却难以下咽,因为有一股茄子腥味。

这种吃法,须得那种很嫩很新鲜的才可,农民自家地里摘下来的合适。现在菜市场买来,经过运输储存,很难保证新鲜度,牵强。

自小到大,每次看到餐桌上的茄子,是我的噩梦。我极度不喜茄子这种蔬菜。

小时候,我母亲对于茄子经常的烹饪方法是饭鑊上烧饭的时候,放蒸架上整条茄子蒸熟,然后再次入油锅,用锅铲捋平,压扁,压烂,放亚努、味精等调料。现在条件好,还可以放一点麻油味道更赞。

这个压制的动作,我们方言叫“塌”。比如平常说把一个东西压压平,我们叫“塌塌平”。所以这道菜叫“塌落苏”。

自我有记忆,好像我家每年的自留地里都有茄子。

近些年,我也开始渐渐接受这个蔬菜。我的烹饪方法很江南、很家常。

一是直接爆炒,放姜丝,鲜酱油。

二是和长缸豆一起炒,或只放油盐,或也可再加一些鲜酱油。

除此,并无其它方法。

其实,茄子还有很多烹饪手法,譬如川菜里有鱼香茄子;东北菜里有地三鲜等。但我都不会。主要还是觉得那些烹饪方法有些复杂。

在2000年之前,我一直以为,茄子都是细长条的。因为我们本地也只看得到长天条形的茄子。

直到九八年、九九年,本地有一家川人开的川菜馆,有一道鱼香茄子。常去,老板和我混得熟,说这里的茄子难以做好这道鱼香茄子,因为茄子太小,削一下皮,几乎没了。他们那里的茄子都很粗大,当场用双手张开给我比划了一下。

我当时听了匪夷所思,决然不信,天下还有那么粗大的茄子,除非核放射变异。茄子居然还要削皮……

当然,后来事实胜于雄辩,百闻不如一见。

说起茄子,还和我们本地人徐志摩及雪茄有关的一个故事。

雪茄这个中文名称的来由,还与海宁诗人徐志摩有关。

据说,刚从德国柏林和第一任妻子张幼仪办妥离婚手续的徐志摩回到上海,邀请了当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先生。

泰戈尔是忠实的雪茄客,

在两人共享吞云吐雾之时,泰戈尔问徐志摩:“Do youhave a name for cigar in Chinese?(你有没有给雪茄起个中文名?)”

徐志摩回答:“Cigar之燃灰白如雪,Cigar之烟草卷如茄,就叫雪茄吧!”

我时常想,那个年代,我们海宁本地称呼茄子,几乎百分百是“落苏”,徐志摩能翻译成“雪茄”,可见他早就了解了“落苏”在别的地方叫“茄子”。不然,他断然也翻译不出如此妥帖的名称。

可见除了闭门埋头读书,外出见世面,行万里路,了解各地风貌,甚是要紧。

2023/08/15 阴

相关文章

  • 苏落

    苏画舸,夕落。 第一次见到此君还是在光明顶的时候,白白胖胖的一傻丫头。后来在无名的群里熟悉,得知这娃娃还有个名号叫...

  • 酱落苏

    江浙吴语地区,人们把茄子叫做“落苏”,据说“落苏”一词出之吴语“瘸子”的谐音。战国时期,吴王阖闾有个瘸腿公子...

  • 苏云落

    我是苏云落,家师正是剑魔苏璇。我自小被父母卖到街上,师父收留我并传授武艺,那时候我还小,以为天都峰就是家,却不知这...

  • 七绝•春雨

    珠花散玉落清湖,玉落清湖秀景苏。 苏景秀湖清落玉,湖清落玉散花珠。

  • 盘点诗词里常用的雅称

    01、落苏:指茄子。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酉阳杂俎》云: ‘茄子一名落苏。’今吴人正谓之落苏。” 02、种...

  • 下一季夏(3)

    高三那年,苏落考了598分,家里所以人都很高兴,高琼甚至还打算办宴席,要给苏落庆祝,可是苏落把自己反锁在房间...

  • 红烧茄子伴白饭

    茄子,古时叫落苏、昆仑瓜、草鳖甲等。落苏是古语,亦称酪酥,茄子味道似酪酥,因味得名落苏。 茄子最早产于印度,公元4...

  • 《就此别过爱相逢》

    第1章 苏落就要死了 苏落就要死了,脑癌晚期。 那个男人,就这样时时刻刻的守在病床前,寸步不离。 清醒的时候,苏落...

  • 苏落的想法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失了踪迹/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

  • 我叫苏落

    苏浔买我的时候,只用了五十两银子,转手就换了一座金山,真是笔划算的买卖。 我被送进王府的那天,管事的就带我去见了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落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usc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