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原成德经四五章 清静天下

道德经原成德经四五章 清静天下

作者: 随便阁主 | 来源:发表于2022-08-07 14:08 被阅读0次

    此文章为非儒家思想的道德经专研文章,强调专业性,不具备娱乐性,观者慎入!

    一、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𧝬。大盈若𥁵,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呈若诎。

    躁胜苍,青胜然。知清静,可以为天下定。

    二、译文:

    有变化的东西不成一物好像有欠缺,但它的作用不会衰减。有变化的外观不具一形好像在更换,但它的作用不会穷尽。有变化的直随形而成好似弯屈的样子,有变化的艺术随物赋形好似笨拙的样子,有变化的逞辩因情而发好似口吃的样子。

    运动战胜寒冷,运动中的相对安静生成热量。知晓处于运动中的“静”复现万物外观形制,可以使天下万物自然而然地呈现自已。

    三、字义:

    [广韵]:大,小大也,徧也。。[说明]:大者,不小也。大者,发展变化之谓也。

    [说文]:成,就也。[广韵]:成,毕也。凡功卒业就谓之成。[释文]:凡言成者,皆旧有成事品式(事物发展到一定的形态或状况)。

    若,如也。[书·盘庚]:若网在纲。

    [说文]:缺,器破也。水缺为“决”,玉缺为“玦”,器缺为“缺”,都有破损之意。

    用,功用。[易·系辞]:显诸仁,藏诸用。[疏]:谓潜藏功用,不使物知,是藏诸用也。

    𧝬,通币。[集韵]:币,音蔽。义同。[广韵]:蔽,掩也,微也。[尔雅·释诂疏]:蔽者,覆障使微也。[篇海类编]:𧝬,音别。襒衣。襒,擦拭。[史记·孟荀列传]:驺子重于齐赵,平原君侧行襒席。[注]:襒,拂也。谓侧行而衣,襒席为敬,不敢正坐当宾主之礼也。

    [正韵]:盈缩,过曰盈,不及曰缩。盈为呈字之假借,呈与形字义同。呈,示也。

    [说文注]:冲,涌繇也。涌,上涌也。摇,旁摇也。凡用冲虚字者,皆盅之假借。

    [说文]:穷,极也。[小尔雅·广诂]:穷,竟也。[荀子]:纵欲而不穷,则民心奋而不可说也。

    [玉篇]:直,不曲也。

    [广韵]:屈,拗曲。[正字通]: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孟子·告子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

    [韵会]:巧,黠慧也。[增韵]:拙之反。

    [说文]:拙,不巧也。[释名]:屈也。使物否屈,不为用也。

    [集韵]:呈,音骋。与逞同,通也。一曰快也。

    [广雅]:诎,屈也。[说文通训定声]:诎,字从言,当与吃同意。[广韵]:诎,辞塞也。[战国策]:于是魏王听此言也,甚诎。

    [释名]:躁,燥也。物燥乃动而飞扬也。[礼记·月令]:处必掩身毋躁。[注]:动也。[礼记·内则]:狗赤股而躁。[注]:举动急疾。[论语]: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郑注]:不安静也。

    [说文注]:胜,任也。凡能举之、能克之皆曰胜。

    [韵会]:苍,莽苍,寒状。一曰近郊之色。[释名]:寒,捍也。捍,格也。说明:寒有阻滞不动之意。寒冷是一种感觉,人们虽能感觉到,但是却看不见。于是古人就采用上述四个形体来创造这个字,人蜷曲在室内,以草避寒,表示天气很冷。本义:冷,寒冷。

    静,[诗·邶风]:静言思之。[传]:静,安也。

    [说文]:然,烧也。[孟子]:若火之始然。

    [五音集韵]:胜,音生。[玉篇]:生,产也。[博雅]:人十月而生。

    [玉篇]:知,识也,觉也。

    [释名·释言语]:清,青也,去浊远秽色如青也。[叶德炯]曰:清、青古通。[释名]:靑,生也,象物之生时色也。

    [说文]:定,安也。[增韵]:定,正也。[易·说卦]:天地定位。

    四、说明:

    德经六十七章:

    原文:天下皆谓我:大,不宵。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细久矣!

    由“大,不宵”可知,老子所谓的“大”,皆含有“由小逐渐变化而为大”的意思。由“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呈”的描述可知,这篇文字老子还是在讲“变”,还是在不厌其烦地讲“道”的运动方式,即“有”的运动与“无”的运动。

    从“其用不𧝬、不穷”可知,老子认为事物的作用是由于不断运动变化带来的,维持的,若是丧失了有活力的运动,事物的作用也就消失了。同样,做为人类自身,也应该让自身处于不断的变化完善之中,并借助变化来保持自身存在的必要性。否则,人若是缺少变化、不能与时消息,终是会为历史所淘汰的。

    文章的上段文字,老子借助五个“大”字引入了变化的题目,那么文章的下段文字,老子就直接阐述了“运动”。

    “燥胜苍,静胜然”这句话是整篇文章的核心。这句话,应该与十六章的“至虚极也,守静表也”对照着看,就会明白老子是如何用这两句话,从两个不同侧面来描述,“有”的运动是对“无”运动结果的反映。

    在解释“躁胜苍,静胜然”之前,应该先回顾一下道经十六章的原文。

    道经十六章:

    原文: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方作,居以颁复也。夫物员员,各复归于其根,曰静。情,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

    原文:躁胜苍,静胜然。(第二个“胜”读做“生”。)

    译文:运动战胜寒冷,运动中的相对安静生成热量。

    “躁胜苍,静胜然”的运动,就是对“万物方作,居以颁复也”这句话含义的完美解释!

    人的身体是无时无刻不处于运动之中,有明显的激烈运动,有不明显的温和运动。要么从不明显的温和运动状态进入到明显的激烈运动状态,要么从明显的激烈运动状态进入到不明显的温和运动状态。

    例如,当人进入到明显的激烈运动状态时,即脱离了平时不明显的温和运动状态,并试着让这种明显的激烈运动状态保持一段时间。为了满足激烈运动所带来的超出平时温和状态的能量需求,人的身体就要产生足够的热量,并把这些热量转化为能量,驱动人们持续处于激烈的运动状态。当激烈运动状态逐渐趋于向温和运动状态转换态时,身体不需要为满足激烈运动需要继续提供能量了。先前激烈运动产生的热量不需要再转化为能量时,人就有了运动过后产生“热”的感觉。如果此时再把温和的运动幅度提高到超出原有的激烈运动程度,身体“热”的感觉会消失,因为身体需要把热量收回,以便转化为能量,满足身体运动的需求。

    基于以上认知,所以老子说“知清静,可以为天下定”。换句话说,就是“万物方作,居以颁复也。夫物员员,各复归于其根,曰静。”的意思,就是“凡物在相对不明显的静止运动状态下,可以自然而然地呈现自已。”

    这个“自然而然地呈现自已”的过程,是不需要人去干预的,人也是无法干预的,因为人本身的存在就是“自然而然地呈现自已”这个过程的一部分。

    凡物是永远处于运动之中的。

    道经十四章:

    原文:迎之,而不见其首。随之,而不见其后。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凡物是永远处于运动之中的。所以老子在道经十四章说“道纪”,就是“迎之而不见其首,随之而不见其后”的永恒运动!

    既然运动是永恒存在的,此章老子所说的“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如拙”、“大呈若诎”就是有根据的,而非凭空飞来之语!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更多内容可参阅作者的“道德经原成”系列视频。

    本文为原创作品,未经著作权人授权,禁止转载和使用。你的点赞、关注,是一种鼓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原成德经四五章 清静天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uuw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