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还是核武器?就像著名的哈姆雷特台词:这是个问题!这个能量巨大的“小男孩”尽管以核武器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但在二战结束的这70多年和平岁月里,它又以核电的身份源源不断的供养着人类。除了......嗯,切尔诺贝利上空的阴云。
机缘巧合,最近借了两本小书,左手边是一部屡获大奖的科幻小说,面世50几年来一直被奉为经典;右手边是一个特殊人群的访谈录,他们的命运随着那一声爆炸永远发生了改变,10年以后(1996),那些幸存者的声音,汇成了切尔诺贝利的悲鸣。
"核“的今天与未来莱博维茨的赞歌
起初并不知道《莱博维茨的赞歌》写的是啥,只知道是科幻经典。看过才知道其讲的是人类整体命运的轮回,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核武器的滥用,而且还是两次。由于核战争的最终降临,人类虽然没有完全毁灭自我,但却逐渐退化到刀耕火种的年代。黑暗的时代虽然漫长,但由于莱博维茨以宗教的形式保存了一部分的人类知识,最终使人类得到了复兴。而复兴的成果却带来了又一次的核战争。莱博维茨修道院的教徒,在地球即将毁灭之前,再次带上人类文明的火种,依着前人的步伐,踏上未知的路程。
翻了些资料,这部小说写成60年代,彼时正是美苏冷战的高潮和古巴导弹危机的关键时刻,核战争是个实实在在的威胁。所以有这么一部思想性极其深刻的小说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这部小说对于中国读者(包括我)来说,其营养价值并没有那么大,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对基督教抑或天主教的认知。书中三个大章节分别是,“要有人”(黑暗时代),“要有光”(文艺复兴),“只要成就您的意思”(再一次文明的毁灭),据说全部来自于《圣经》的引用。书中还有大量的宗教元素的描写、暗喻和指代,这些大部分都是对东方读者不知所云的东西。
所以这是一个接近”软科幻“流派的作品。刨除宗教元素,它的主旨还是讲核战争和人类的命运的关系。虽然通篇没有讲核战争有多惨烈,只是通过《大事记》的方式阐述了其对人类带来的致命打击,以及导致人类文明不断后退的过程。但这部小说真的是从”大“处着眼,定位在人类命运的悲惨轮回。就像每个章节最后的草原秃鹰,以动物和人的死尸为生,一代代的不断繁衍。通过作者独特视角的描述,我们看到了人类从现代到中世纪,再到更发达的现代,并再次准备回退到中世纪的过程。不知道要经过多少次这种轮回,莱博维茨的修士们,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也许只要有人类存在,他们就有存在下去的必要和理由。
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很怪的书名,很怪的封面设计。之前在集思会上推过这本书。实际此语来自于作者采访的直接参与扑灭切尔诺贝利当时大火的救火队员的遗孀。这些救火队员是最早一批受巨量辐射伤害而死去的相关人员,而被访谈者是救火队员新婚不久的妻子。所以你就能够理解当她谈起那个事件,到底是说死亡还是爱情呢,亦或是一回事?通观全书,这里的爱情指代了人类的各种感情。爆炸发生之后,形形色色的人们谈起切尔诺贝利事故,他们用各种感情直面死亡,这是这个特殊群体的一次集体反思。
首先是陈述。大爆炸发生后,当务之急是对事故现场的清理和对受污染地区的人员撤离。人类是不能阻止核辐射的扩散,能做的仅仅是将其对人类社会的危害降到最低。不论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不论男女老幼,都有自己的故事。这里有直接负责清理的技术工人,有负责隔离的士兵,有至死不愿离开家乡的老农民,有深知这场人类浩劫的核物理学家,有基层的苏共第一书记。不论他们是活着还是死去,历史定位于那一刻,他们有了“切尔诺贝利人”的称号,随之而来的多半是痛苦、悲伤和歧视……
其次是愤怒。特殊历史时期加剧了悲剧的发生。在事故发生10年后的1996年,人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那就是愤怒。政府的消息封锁和政治的需要,人们没有获得必要的防辐射警告和对事态发展的重视,毕竟普通的老百姓不能理解什么是伦琴,什么是半衰期,也不知道他们喝的牛奶含有了铯这种重金属。至于喝一瓶伏特加,就能上屋顶清理2个小时的笑话,只能使现在的人们更加的愤怒。
但最终都是离别。有的人很快死了,棺材都是铅做的,因为他们已经变成了一个小反应炉;有的人痛苦的生活了几年才还清了这一切的债;有的人则注定要孤独终老,因为他们再也不能拥有自己的后代。离别的事情每天总在发生,普通的战争也会发生离别,在硝烟中我们还能依稀看到亲人的笑脸。而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你永远也不知道离别何时,以何种形式发生。白俄罗斯,切尔诺贝利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实际已经超过了二战对这个国家的伤害。
这部访谈录没有讨论事故的成因,也没有讲如何预防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就是以上这些看似平淡的话语,却让人体会到这实际是一场人类的战争,和原子的战争,和上帝的战争。但问题关键是处于战争中的人类,除了一小部分真正理解其含义外,绝大多数人都毫无防备,更不要提反击。和原子的战争如此之残酷,你看到的是满目的青山绿水,而身体已如被万箭穿心;你不能理解为什么辛苦一年的庄稼不能收获,甚至要离开祖辈的家乡,而几年以后才能看到那些可怖的东西,或痛苦的死去,或狰狞的出生。切尔诺贝利的战争啊,就是活生生的未来末日缩影!
一边是幻想,一边是现实,但不论莱博维茨还是切尔诺贝利,只要有核的存在,你就很难分辨哪个是今天,哪个是未来。时光不能倒流,“小男孩”已经到来,且以长大成人。虽然冷战的威胁已经退却,但恐怖主义的黑天鹅依然存在,人类和原子的战争是否会在未来再次成为现实呢?一如后者的作者所说:
书中的人已经见过他人未知的事物,我觉得自己像是在记录着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