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练习[深层看见]的时候,不能跟着孩子在辩论是非和述说原因上走,或者过度不合理的满足对方对“完美父母”的需求。
而是要看到对方我可能存在的一些正/负面感受,比如真诚、紧张、担心、恐惧。然后看到这些感受背后的积极需求。在这个时候也去梳理自己的真实需求(我不是完美父母,我有我的现实需求),然后一起商量如何正向运用彼此的积极需求,达到各向前迈一步,平衡的状态。
父母在解读孩子的需求时,一定记得[中正]表达自己对事情的需求,而不是对子女的要求。比如孩子爱拆东西,他的积极需求是探索,你的积极需求是环境整齐。而不是孩子会把东西放整齐。(这是要求不是需求),前面两个需求的平衡点就好找:哪块区域必须整齐,哪块区域允许凌乱探索。
最后总结:不要一味迎合孩子的需求,【看见并不意味着追随,看见可以让情绪平和,做决策更中正积极而已。】然后要让孩子读懂责任边界在哪里,你的需求是什么。一起找积极策略,去负责、帮助或者解决。
1为自己身体负责
2为自己情绪负责
3为自己生活负责
4为自己决定负责
自由即选择,选择即责任
1多陪你的孩子聊天,尤其是认真听他说话
2多鼓励你的孩子,少讲道理(我大,孩子小)
3多听音乐,阅读,运动,画画,一起做好吃的和吃好吃的,共享大自然都是对他有帮助的行动。
4爱在无数的细节里,而不再你以为的大事里。
5支持你的孩子,永远支持你的孩子,你就是孩子人生最后的防线。永远永远地支持他,就是对他最好的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