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认知升级
解读罗胖跨年演讲荐书《变量》——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

解读罗胖跨年演讲荐书《变量》——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

作者: 夜聽風雨 | 来源:发表于2019-01-06 21:34 被阅读8次
解读罗胖跨年演讲荐书《变量》——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

2018年12月31日晚上8点,我手机设了闹钟,在得到APP上整点下单,成为了《变量》这本书的第一批读者。

去年罗胖在“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上,推荐的是施展老师的《枢纽》,拜读之后收获颇多,所以对今年何帆老师的这本《变量》很是期待。

京东的配送效率不得不服气,2019年1月1日当天,新书入手。相比于去年的《枢纽》,《变量》从字数上略显单薄,只有薄薄240页,装帧很是精美。花了一天不到的时间,读完第一遍。

看完首章满怀期待,读罢全书略微失望。
号称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却与《光荣与梦想》之间,差了30年的“光荣与梦想”。
——这是我对本书的总体评价。

倒也不是说书写得不好,或者作者的水平不高。作者何帆老师是一位经济学者,北大汇丰商学院教授,曾任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在得到专栏也拥有众多读者,水平不可能不高。

所有的失望,都源于期望。

期望一,是源于去年对《枢纽》的感受颇好;

期望二,是《变量》号称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而《光荣与梦想》是一部非常经典的著作。

《光荣与梦想》的作者威廉·曼彻斯特,以其作为记者所使用的新闻写作的笔法,描绘了美国1932年到1972年间,从罗斯福总统就职前后到尼克松总统“水门事件”期间共40年的历史。既是一部优秀的叙事史,又是一部优秀的长篇报道,在全球获赞誉无数。

以《变量》为始的三十本书,作者称要“记录中国历史上一段最激动人心的时期发生的故事”,号称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这不得不让人期待。《变量》究竟写了什么?

解读罗胖跨年演讲荐书《变量》——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

开篇,作者介绍了本书所选取的年度主题,是冲击与反转,给全书以及读者对于全年的感官定下了基调。

第一章,作者主要表达了why和how。为什么写作本系列书,以及以什么样的方法写作此系列书。

作者认为,未来三十年是会发生巨大变革的三十年,且面对这些变革,以往的经验可能没有用。作者称其为“没有航海图的水域”。

为了帮助我们更好的在这片“没有航海图的水域”前行,作者身临其境地观察和记录当代历史,尝试寻找支撑未来中国发展的新变量,与此同时唤醒人们的历史感,以便我们更好的理解自己的命运以及自己所处的时代。而理解命运和时代的第一步,就需要跟随作者的脚步,跨出自己的“朋友圈”,去了解社会的全貌。

有道理,很期待。

作者提到了2018年,我们受到的诸多冲击,例如比特币、房地产、演艺圈、消费降级等,而作者要去在冲击中寻找反转。

而寻找反转的方式,是“在慢变量中寻找小趋势”。这和罗胖在“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中的主题非常吻合。

对于“小趋势”,顾名思义我们不难理解,并且罗胖在跨年演讲中有较为详细的阐释。

而对于“慢变量”,作者没有直接给下定义,而是举了一个例子解释,用天气比喻快变量,用太阳和月亮带来的潮汐来比喻慢变量。

尝试总结一下,所谓慢变量,像是一种作用发生不会很快,但影响非常巨大的变量,它更像是一种隐藏的内在变量,或是本质变量。说得是不是有点大?

讲完了why和how,那按照固定格式,接下来该介绍what了。

作者在18年瞄准的5个变量分别是:大国博弈、技术赋能、新旧融合、自下而上、重建社群。

变量一:大国博弈

一个典型的代表就是今年的中美贸易摩擦。

我们不难理解,中美贸易摩擦本质上是一个外交问题,作者提出:外交受内政决定——内政受民粹主义影响——民粹主义在中国和欧美存在差异。

简单地讲,对于全球化,中国仍旧处于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轨道,而美国却不希望全球化带来的全球经济、技术进步发展如此之快,而失去其霸权地位,所以开始回归民粹主义,不讲全球化了。

这有点像尤瓦尔·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中提到的“民族主义”,就是在欧美自由主义之后,陷入了“地方怀旧主义”,即民族主义,就是作者提到的民粹主义。这成为了全球化的阻力。

那对于大国博弈有没有解决方案呢?作者认为大国博弈没有赢家,终结“大国博弈”,需要像科幻电影中演得那样,需要面对一个共同的敌人,作者认为是“人工智能社会的到来”。作者将“人工智能革命”和“工业革命”类比,工业革命带来的变革,发生了失业潮、经济大萧条。

变量二:技术赋能

作者举例从事植保无人机的极飞科技,认为“在创业阶段,比技术更重要的是寻找应用场景。寻找应用场景有三个步骤:一是选择,二是适应,三是改造。”

读到这里,由期待转失望。

寻找应用场景,其实就是分析市场需求。

在“选择”这个步骤中,作者认为“在看起来距离新科技最遥远的地方,新科技的应用场景反而最多。”这其实就是科技对传统行业的改造。

关于“改造”,作者说“一种新技术成功并不难,难的是这种新技术能够带动更多的组织变革、生产变革甚至制度变革,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作者“畅想”了植保无人机将会带来的产业升级,以及未来农业的样子。

一个成功的产品,自然会带动这个行业的上下游以及周边,自然会生成一个生态,比如小米的生态系统。

之后作者又举例一家做服务机器人的公司,作者帮它“选择”应用场景,用结果去倒推原因,这其实就没有太多说服力了。

之后,作者提到了区块链、比特币、3D打印、VR等,但都不痛不痒。

在满足“匹配市场”之外,还要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作者相当于自己去完善逻辑,所以列举了反例“拼多多”——一个匹配了市场但是不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公司。

作者举例美国汽车市场的兴起,“促使美国成为工业大国的革命性技术创新并不是发动机这样的核心技术,而是流水线这一应用技术。”流水线之所以诞生在美国,是因为“这种技术的性格恰好与美国的市场性格匹配。”美国的市场性格就是求“快”。

所以给我们带来启示:“能够最大限度地推动中国经济崛起的并不是核心技术,而是应用技术;中国在选择应用技术的时候,应该寻找与自己市场性格最为匹配的技术”。这最为匹配的技术,作者说是“群众路线”。

作者说中国的两个优势:工程师优势和市场红利。市场红利不用多说,也可以叫人口红利;工程师优势作者是说,中国的劳动力密集企业很多搬到了东南亚,但中国还有很多“物美价廉”的工程师。

怎么说呢,高端工程师和数量没关系,普通工程师和人口数量就有关系了,这个也算人口红利吧?难道作者所谓的群众路线就是“人口红利”?

变量三:新旧融合

创新没有止境,但传统定义了创新的底线。

作者举例互联网汽车,汽车行业是工业化的代表,互联网精通面向消费者的技术,但疏于生产流程、生产工艺的技术等等,说明互联网行业在传统行业面前还是有局限性的。

作者举例海尔,一个传统行业在互联网之下的变化。从做酒柜,到“酒知道”APP,再到共享酒柜。“海尔最大的变化是:从做产品到做生态。唯一不变的是:围绕用户。”

再举例电竞,表达新兴事物对传统事物的借鉴,以及两者的融合。

三个例子,说明新旧产业在不断融合,“创新不是简单地弃旧扬新,二是不断地回到传统,在旧事物中重新发现新思想。”

但这是不证自明的——没有人会说互联网行业会杀死传统行业,会完全打败传统行业。互联网是底层、是工具,它会去改造、去颠覆传统行业,成为新的“传统行业”。

变量四:自下而上

作者举例观察菜市场,表达一种“混乱中的秩序”,称其为“自下而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其实是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经验的总结。

作者称“自上而下的城市化已经无法持续”。这里的自上而下,就是城市规划,很好理解。

作者举例东莞,认为东莞是一个“自下而上生长起来的城市”。

我居住在深圳,去过以服装为中心的虎门,去过以五金模具为中心的长安,整体印象不怎么好。有钱归有钱,但有钱不等同于城市化,也不是衡量是否发达的唯一要素。东莞或许不一样,但并没有证明自己的成功。

作者说,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提出了一个现代都市的悖论:随着长距离运输成本下降,接近性的价值反而上升。“格莱泽悖论”的意思是说:城市一体化程度提高之后,城际之间的人流和物流会变得更加畅通,但人们的生活半径很可能不仅不会扩大,反而会缩小。“在城市和城市之间奔波的是为你的生活提供便利的货车,而不是你。”

作者提到了义乌,称义务没有受到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也很少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作者认为,城市收缩各有各的收缩方式,有的是“再增长模式”,有的是“震荡收缩”,极少数像义乌一样是“精明收缩”。义乌的精明收缩,是因为其保持了“开放性”。

从义乌这个整体而言,义务的确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但是从义务工作的每一个个体来看,有多少公司倒闭,又有多少公司成立?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些个体难道不会被关注到吗?

作者称,“中国城市正在爆发一场颜值革命。”对于城市,颜值即独特的、吸引人的魅力,地域优势将被打破。“一个城市中的老城、旧城和城中村可能更容易在这场颜值革命中获益。”

所谓颜值革命,归根结底还是互联网对于信息、流量的变革。

自上而下对于城市规划的启发究竟有多大。城市规划要以人们需求为出发,老城、城中村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实践出真知,自然在某些方面会更符合人们的需求,对于在城市规划中可以去借鉴这种来自下面的设计。但是,难道能放任“下”而不去规划吗?让其继续野蛮生长?让其继续脏乱差?

我觉得“自下而上”这一变量,讲解得最为表面。

变量五:重建社群

第五章开篇作者引用了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作者对本书观点之一的解读是“必须建立一种社群生活”。所以作者在本章一直在解释社群的重要性,以及人们重建社群的需求。

作者和穿越到书中的托克维尔的对话,听起来非常尴尬。

作者认为,重建社群成为新变量是因为多种力量导致,“第一种力量是丰裕社会,第二种力量是择邻而居,第三种力量是网络连通。”

作者举例范家小学,孩子在贫穷、复杂的家庭条件之下,依然阳光、向上,来说明“社会发展的剧情转变”。

作者对留守儿童的论证真的是很不能令人信服。不能因为有这种情况出现,就能说明这种情况的普遍性。另外,孩子们的社群是怎么建立的?很多程度还是要依赖教育。而作者最后的叙述,有一些像是对现如今教育体制的论证了。而对于教育体制的论证,恐怕某些印度电影阐释得都比作者要深刻。

解读罗胖跨年演讲荐书《变量》——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

综合全书,《变量》这本书,在历史或现实的叙事方面远没有《光荣与梦想》那样,既客观记录又细节生动;在剖析商业案例方面远没有《大败局》那样,既细致深刻又震撼激扬。而在商业、互联网、未来学等方面,也没有多少新的见地。

当然了,《光荣与梦想》也好,《大败局》也好,写得都是历史、都是过去,都是已经发生的事情。而《变量》写得是正在发生的事情,和将要发生的事情。正所谓“当局者迷”,从这个角度讲,《变量》的书写难度更高,把它和《光荣与梦想》相提并论,也有些不公平。

尽管如此,等到明年此系列书籍第二本开售时,还是要第一时间拜读,三十年不间断,也是一种风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解读罗胖跨年演讲荐书《变量》——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vee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