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确实无情却又多情,埋葬了许多东西后,又创造出许多新的东西。看着城市霓虹闪烁、车水马龙、感叹城市化的时候我们有多少人曾想过中国现在还有多少村子存在?还有多少处在遗逝的边缘?
说实话,从未想过生活了二十年的村子,在未来某天会不再存在。今年暑假回家,当从城里乘车回到山上老家时,在下车那一瞬间,感到的是说不出的荒凉。以前满是庄稼的山野里除了一块又一块的荒地之外便什么都没有了,应该是油菜花盛开的山坡,满是豌豆等绿浪的山坡,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只有被野草侵占的原野,坡里没有了劳动者或牧马放牛的孩童,静的像一幅画,真的“鸟鸣山更幽”。就连村子里的小路也被野草覆盖了,连走的路都很难找到,遇到下雨天放晴或早上出去总会被露水打湿两条腿,以前村里鸡鸣狗吠声阵阵,可现在村子里只有偶尔的鸡鸣声,一座座青瓦房上的烟囱里没有了袅袅地炊烟,夕阳西下时没有了晚归的农人和牧童,走在乡间的路上孩子、青壮年基本看不到,能看到的只有老人,村子里的老人大多都是孤寡老人,生个病没人照顾,饭要自己做,养儿为防老,可他们老了,子女又在哪里呢?辛辛苦苦一辈子,却只能守着空空的房子,等待着寒暑假的到来,子女为了自己的孩子不停地奔波,有多少人子欲养而亲不待,留下了抹不去的遗憾,有着家却又像没家一样的漂泊。村子就这样空心化,或许在老人们离世后,村子真的就不存在了。可究竟是什么让村子里如此“安静”呢?
在家呆的这十五天里,如归隐在世外一样,让我有时间静下心来想这个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好多人外出务工,涌向城市,在外出打工的途径里他们看到了自己因为没有知识、技能等的各种弱势,所以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将孩子转到城市里或城郊附近的镇上读书,孩子成了他们所有生活的中心,读书成了跳出农门的唯一希望。所以父母省吃俭用,看尽白眼,干尽脏活累活,只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可以离开农村,不再像他们一样生活。在刚开始的时候只有父亲外出打工,母亲在家种田,到后来父母皆出门打工,孩子在外读书,也就是举家离开了村子,村子就这样一步一步逐渐空心化。第二,跟风攀比心态。中国人向来爱面子,尤其是在农村里尤为明显,记得小时候村里人总是比较谁家的房子修的好,谁家先买了新式家具等,有些人是为了供孩子上学而进城了,有些人却是为了攀比而跟风进城了。第三,孤寡老人成了村里仅有的烟火气息,老人们都有着很厚的乡土情结,在这里他们生活了一辈子,看着村子从煤油灯到电灯,从人力和畜力道动力,一切从没到有,同时看着村子慢慢没落,而且在农村人的观念里人走了,家不能丢了,而老人就成了看家护院的人选,同时老人为了不给子女添加负担,选择留在农村,但因年老,只能种少许的土豆,大豆等,其他的田地只能荒着。最后,农民放弃农田,远走他乡,只是因为近年来种庄稼的成本大,一年必须耗在家里,闲时间少,庄稼产出和收入低,但肥料等成本高,所以种庄稼越来越不划算,村民选择外出务工。
看着曾经的村子像原始村落时,心里真的害怕,害怕十年之后村里没有了人,彻底成为一个废村,害怕在将来的某一天我将是一个没有故土的人,成为一个彻底的流浪者。我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可以用自己的笔和文字尽力记录下来我记忆中的故土,因为没有记录将意味着不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