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过去了,伦敦人还是爱赶集

作者: 微愉悦 | 来源:发表于2016-03-22 02:23 被阅读208次

    登过碎片大厦俯瞰泰晤士河、去莎士比亚环球剧院看过《麦克白》、到特拉法加广场喷泉旁喂了鸽子,你的清单还应该加一项。

    伦敦,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际化大都市,以及欧洲首屈一指的观光城市,总让人条件反射想到大本钟、塔桥、伦敦眼、白金汉宫、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字眼。但是,就像上海人不会专门去东方明珠塔,上267米高的旋转餐厅吃自助餐;若没有外地朋友来访,北京人也不会驱车去八达岭锻炼身体;老广州总是更愿意光顾位于荔湾深巷里的街坊味食肆——同样的,伦敦本地人也会本能地避开这些人潮汹涌的景点

    他们更愿意和祖辈一样,根据当下的时节、天气、心情,或者添置物件的需要,从全城300多个集市中选择一个,去淘宝,呆上个半天一日。和国内的集市相似,它们和社区紧挨着,每天开放,方便人们生活所需,但这里货物更丰富,尤其是周末时,不仅有生鲜食物、自家烘焙,也有古董古着、创意设计等,定期也会举办各类主题的活动。我自己最爱去的三个集市,都是偏复古的,但各有各的气质。

    波特贝罗路集市:中产社区里的市井气息

    波特贝罗路集市(Portobello Road Market)名气最大,地段也最贵,借着茱莉亚罗伯茨和休格兰特主演的《诺丁山》闻名于世。那段好莱坞女演员与书店小老板的爱情故事,让这个集市,在寸土寸金的中产社区里,神奇地揉杂了一股浪漫得无可救药的市井气息。

    诺丁山鳞次栉比的彩色房屋,房价动辄百万英镑

    这里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古董集市。每到周末,长达1公里的长街上,2000多个摊位悉数林立。从家居可用的复古瓷器刀叉烛台挂毯,到收藏级别的古董手表电话相机望远镜,从有故事的旧钱币车票邮票剪报杂志,到有年份(和一点点味道)的袖扣手链戒指碎花裙牛仔衫大皮衣……应有尽有。

    小时候一直梦想有一架这样的木马 老式打字机

    我最喜欢光顾的是一位奶奶的旧首饰小摊。第一次逛到她那里时,她正毫不客气地提醒一个年轻女孩,动作小一点。那姑娘当时一边和朋友聊天,一边漫不经心地拨弄她桌面上的项链,被指责后,忙不迭走开了,而奶奶晃悠悠从高椅上挪下来,重新把宝贝摆好。

    嘿,有意思,再一看,这里东西虽不多,但设计和材质是拙眼也看得出年头的。开聊后才发现,这是位内心火热的老人家,只要你表现出一点谦虚和好奇,她就必定把每件首饰的年代、产地、样式以及甄别方法一一道出,有时候说到一些生僻的珠宝名,她还会耐心拼读,让我查查词典。之后陆陆续续在那里淘了几件首饰,每一次她把包装好的宝贝递给我时,满眼都是舍不得。

    你不只买了这件融合历史与艺术的珠宝,你也让它焕发新生

    和那些捧着一本书正襟危坐,偶尔从老花镜片上方瞥出一道光的古董摊位店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热闹欢腾的卖食物的摊贩们。卖水果蔬菜芝士生肉的小姐姐,笑意盈盈把各种芝士递给行人试吃;卖汉堡的两位帅哥,生意都忙不过来了,还不忘叫客人关注他们的Facebook;卖西班牙海鲜饭的夫妇,不时跟着音响里的雷鬼音乐摇摆起来。

    我把这张海鲜饭图发给闺蜜,她说英国人也喜欢摊这么大的饼啊

    这是他们谋生的地方,也是他们生活的地方。

    红砖巷集市:廉价但自由的青春气息

    第一次踏入位于移民社区的红砖巷集市(Brick Lane Market)时,浓郁的咖喱与炸鸡碰撞的气味、四处可见的墙壁创意涂鸦,以及天桥下无厘头但又把所有人都逗乐的beatbox(口技)表演,给了我一种廉价、闹哄哄、但又自由不羁的青春气息。这种无拘无束的气味还从一家叫Dark Sugar的巧克力店散发出来,如果你会好奇包裹着巧克力的姜、辣椒、无花果、芒果、橙皮究竟是什么味道,那我保证它会惊艳你的舌尖。

    实力派撩妹

    我是奔着集市里的复古服装市场而去的,因为据说体型较小的亚洲人也可以在这里淘到衣物。那个处于地下层的封闭空间里,打扮奇异的年轻男女四处穿梭,店铺紧挨货品杂乱,音乐的3D立体环绕效果倒是出来了,让我恍惚间以为到了广州的时尚天河城。所幸这里没有导购、催促和山寨,店主嘻嘻哈哈跑来打一声招呼,就又跑开了,我们得以自在地淘宝、猎奇、拍照,而不用担心被角落里的人盯着看。

    淘一件有故事的古着

    最后我在一个意大利姑娘的小店里买到了一件80年代粗棒针织毛衣。她年纪和我们相仿,衣服价格很实在。我喜欢她斜戴着的红色贝雷帽,长长的眼睫毛,喜欢当我们请求她打折时,她挣扎的神情与羞涩的报价。

    老斯披头菲尔德集市:挑战脑洞的混搭气息

    历史最久的老斯披头菲尔德集市(Old Spitalfield Market)和红砖巷毗邻,在10年前曾经历一番改造,反而成了造型和规划最为现代的半室内集市,从民族风到太空感,从洛可可到朋克嘻哈,空气里弥散着一种任性的混搭气息

    在这里感受时空穿越

    这种不同风格之间的碰撞所创造的跳脱之感,一开始会带来某种程度上的挑衅。

    《蝴蝶夫人》的钢琴谱

    比如,我刚欣赏完一张来自一个世纪以前的钢琴谱,猜想它曾经被怎样温柔又坚定的目光注视着,结果一扭头,看见墙上挂着一群从科幻片中出走的鸭子,有着五颜六色的蹼,忍不住一阵晕眩。

    请用心感受普契尼的新作:七只鸭子

    而到后来,我的大脑开始适应了,即便眼前这个散发着原始气息的桐木里,装了一支极有未来感的灯泡,或者是看到黑胶老唱片被设计成唱片和时钟两用的新产品时,我都可以淡然接受,并向设计者表示赞赏。

    毕竟这是一个看脑洞的年代,哪怕在一个复古集市瞎逛,也不要放松对大脑的锻炼。


    伦敦的集市,是这个多元化都市浓缩的生活镜像,让奔波于摩天大楼间,迷失在灯红酒绿中的城市人,得以祛除浮华魅影,回归朴真市井,在那里,大家不着急做成一单生意,更享受生活和趣味本身;它也把原本居宫廷之远的宝物流至民间,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审美打通,让人获得更丰富的选择和体验。

    街头的A cappella(无伴奏合唱)

    但现实又不尽美好,在逐渐沦为旅游景点的诺丁山,已出现了一间Tesco超市,而从爷爷辈就在那里卖生肉的摊主却被迫要离开了,据闻有些高街品牌也准备携“复古款”服饰入驻了,集市的老摊主们都为此忧心忡忡并持续抗议着。

    这让我想起国内不少城市的老街区:每多一间7-11,就有一间陪伴社区几十年的老杂货店倒闭;曾经让当地人引以为傲的旧建筑,破败了,既而被拆了;人们一边唏嘘老书店的衰落,一边又不亦乐乎上网购书。在这样的“建设性破坏”中,我们看似只是改变了街区的面貌和购物的习惯,但实则,传统的生活方式、商业模式、乃至社会的价值体系,都在悄然发生在变化

    在一切飞速向前奔去的年代,新鲜感和不确定性并存,但正如丘吉尔所说“能看到多远的过去,才能看到多远的未来”,热爱集市的伦敦人用赶集的方式,坚持着对这个城市文化和历史的保育,而我们也该回头看看了,是不是真的要走那么快

    {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百年过去了,伦敦人还是爱赶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vlk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