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高中宿舍听过广播,进入大学就有了电脑,从此成为互联网的移民。广播已从生活中渐渐淡去,回想起来,我所接收到的电波,有那么二三事吧。
最古老的记忆,在我还年幼的时候,电视还未普及,老爸喜欢拿个收音机躺在床上收听新闻。作为信息的通路,广播恰如其当地发挥了它的作用。最温暖的回忆,高中宿舍晚自习归来,拿诺基亚打个电话给电台主播,当时情感交流类节目很火,在长夜里抚慰心灵。不知道现在的孩子拿着功能丰富的智能手机,是否还愿意半夜调戏主播。但我想,寂寞的人那么多,感情的纠纷每每在发生,有那么一个温暖的声音,为你指点迷津抚慰心灵,总是好的。
现在的我还没有买车,坐滴滴打优步时听到司机们的广播,如FM91.8,FM93,交通状况播报当然是交通之声的主要内容,另外还有新闻、娱乐以及逃不开的广告。电台随着私家车的普及焕发第二春,但电台却不是车辆的唯一选项;以前有CD,现在有手机,很快车联网也会普及。就国庆七天西北自驾游的体验,全程车载音响由手机FM掌控了。路况报送、司机服务可能是交通之声的特色乃至核心竞争力?但不在必经之路上的路况其实对司机属无效信息;欲知路况,导航播报或直接查询即可。除此之外其他的内容,可由网络选择自己想听的内容替代,人人都可以是自己的编辑。开车时有声音媒体相伴是刚需,但是否仍由电台、电波提供,未来有更多可能性。
类广播的听觉产品,我的手机上装了喜马拉雅FM,“随时随地想听就听”。在跑步、健身的时候,听听音乐、听相声、听课,逻辑思维等等。相对而言,个人更喜欢听歌,当环境背景音即可;次之,可以是一些相声、笑话,短平快的笑点才能get到;专业的学习其实效果很不好。信息接收中,视觉占60%,听觉占20%,而且音频是线性的,容易错过关键信息。所以广播更适合碎片化的信息,难以进行深度的学习。
未来的广播节目,其低成本、实时、快捷、贴近、互动、以主持人为本的媒体本质不会变,而形式上无非语言、音乐、音效等旧元素的新组合。电台是渠道,音频才是内容,互联网时代下渠道的附加价值萎缩,优质内容的影响力却将扩大。本地化新闻仍将继续,其他普适化的内容将展开更广泛的竞争。在符合媒体本质的基础上,做好内容输出,返璞归真内容为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