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由管理者到领导者

由管理者到领导者

作者: 读书的老王 | 来源:发表于2018-11-03 22:22 被阅读0次

    《管理百年》第9章  追求卓越的冒险

    1979年,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想要拍一部纪录片,讨论美国企业的衰落,找到了W.爱德华兹.戴明。戴明给美国商人做了一次关于质量基础知识的讲座,他提到:“质检并不能提高质量,质量在你检查之前已经产生。一开始就把产品做好,这才是更好的办法。”“这是浪费时间,浪费材料”。节目播出后反响强烈,财富500强的高管们逐渐清醒过来。

    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工业没落,“我们搞砸了”,西方工业家们举手坦白。哈佛商学院的两名学者提出,如果要逆转这股看似不可逆转的趋势,那么以客户为导向是最关键的环节。认为企业抛开了来自一手经验的洞察力,选择了冷漠的分析;着眼于削减成本,而不是发展长期的技术竞争力。企业失去了活力。

    怎么办呢?

    答案之一是采纳戴明的建议,朝东方看,向日本学习。此时日本索尼公司出产的收音机、电视机和其他消费电子设备把美国厂商冲击得狼狈不堪。索尼公司总部1963年就被盛田昭夫从东京搬到纽约。索尼制造的产品精良,价格与美国同类设备相当,甚至略高。于是,研究日本的书籍一本接一本,理查德.帕斯卡和安东尼.阿索斯合著的《日本的管理艺术》成为畅销书。他们认为,日本管理的关键要素之一是愿景,认为这是西方最为缺乏的东西。日本研究者大前研一说,日本管理不仅是终身雇佣制,重要的是战略思考艺术。“基本上就是创造力、直觉和理性”。其研发团队多,体制灵活,创新出现在交界的地方,客户是日本战略方法的核心。

    戴明认为,美国的管理者认为可以效仿日本,却不知道该效仿什么的。戴明提出:管理应为混乱的现状负责,顾客是上帝,工序很重要,质量第一,要培养员工。戴明的战斗檄文有力地浓缩在他著名的质量管理14条中:

    1.设立持之以恒改善产品和服务的宗旨。

    2.接受新观念。

    3.不再依靠检查来保证质量。

    4.放弃“谁的价格低业务就给谁”的实践,改为与单一的供货商合作,将总成本降到最低水平。

    5.坚持不断地改善规划、生产和服务的每一个流程。

    6.建立岗位培训制度。

    7.将领导阶层制度化。

    8.驱除畏惧心理。

    9.打破员工之间的壁垒。

    10.废除针对工人的口号、训词和目标。

    11. 废除针对工人的数字定额以及针对管理层的数字化目标。

    12.清理剥夺员工工作自豪感的障碍。废除年度评比和奖惩制度。

    13.有力地实行一套针对所有员工的教育和自我完善的计划。

    14.让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参与完成公司的转型大业。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戴明的14条成了质量运动的诫命。戴明努力将质量从工厂车间搬到每位高管的办公桌上,重新将质量塑造成了一种经营理念,甚至是生活的理念。

    与戴明相似的是约瑟夫.朱兰,朱兰观察了日本的管理实践,并用他称之为“质量管理”的方法培训管理者和工程师们。

    1951年,朱兰出版了重要作品《质量控制手册》。朱兰认为,质量规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善乃三位一体。为了简化并便于对照检查,朱兰绘制了一份“质量规划路线图”,呼呼用9个步骤让质量“浴火重生”:

    1.确定谁是顾客。

    2.确定这些顾客的需求。

    3.把这些需求翻译成我们的语言。

    4.针对这些需求开发一种产品。

    5.优化产品功能,满足我们和顾客双方面的需求。

    6.设计一个能生产出这种产品的流程。

    7.优化流程。

    8.证明该流程能在现有运营条件下生产出产品。

    9.把生产流程转换成运营流程。

    这张简单明了的处方笺让质量福音传遍了全世界。戴明和朱兰马不停蹄地在各地巡回讲演,受到的欢迎不亚于专辑登上了公告牌榜首的摇滚明星。

    也有一些企业考虑一个更根本的问题,重新发掘吃苦耐劳的草根管理经验,重新考虑:竞争力、客户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和领导四个关键领域。

    “如果你想学习,那就要想最好的学习,观察它们在做什么。”汤姆.彼得斯和罗伯特.沃特曼著作《追求卓越》一书影响巨大,“美国的问题在于,我们一味沉迷于管理工具,却忽视了管理的艺术。我们的工具侧重于衡量和分析。我们可以衡量成本。但光靠这些工具,我们并不能准确地阐明依靠……能生产出高质量产品的员工的价值所在。”

    《追求卓越》历年来畅销不衰,奥妙就在于它传递了积极的信息,充满乐观精神。

    彼得斯和沃特曼的结论可以提炼成八大关键特征。它们基本上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1.贵在行动

    2.贴近客户

    3.自主和创业精神

    4.依靠员工促进生产

    5.以深入基层的价值观为动力

    6.坚持团结

    7.精兵简政

    8.松紧结合

    彼得斯和沃特曼反对分析至上主义,认为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他们强调人甚于数据。

    哈佛商学院罗斯贝丝.莫斯.坎特对企业活动考察细微,提出企业“授权”概念。她认为造就企业差异归根结底还是靠人:领导者不但能帮助人们创造差异,还能引发大规模、大范围的系列变革。只有一个问题:管理者比比皆是,领导者凤毛麟角。

    未来学家本尼斯成为领导学研究的开创者,一直思考领导力问题。曾对90位美国领导人作过领导力研究,从中确定4种常见能力:引导注意力、把握意义、赢得信任和自我管理。本尼斯说,引导注意力是一个愿景问题,他将领导力定义为“创造一个引人关注的愿景并将之转化为行动并逐渐付诸实现的能力。”把握意义就是沟通,赢得信任就是“把追随者和领导者联系在一起的情感黏合剂。”“自我管理”表现在领导者能够坚持不懈和自我认识,甘担风险,敢于挑战,但最最重要的还是学习。

    领导者带来了希望。

    2018.11.03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由管理者到领导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vul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