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女儿放学带回一盆花,说是送给我的母亲节礼物。感动之余,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如果妈妈还在世,我也能像女儿一样亲手表达我的爱,只可惜,“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到今年,母亲已去世整整25年了。
妈妈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父母早亡,留下十六岁的她和不到十岁的弟弟妹妹。家族长辈做主把小弟送给了一个没有孩子的亲戚,可是那家人不但不疼爱他,还常常虐待他。妈妈知道后,心痛不已,历经千幸万苦把小弟“偷”回来,姐弟三人艰难地相依为命。为了生活,妈妈起早贪黑地辛苦劳作,坚强地独自抚养弟妹长大,期间又遇上灾荒年生,因为把自己的口粮留给了弟妹,妈妈曾几度饿晕过去,数次徘徊在鬼门关外。每次听妈妈说起往事,我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妈妈真是太苦了。
后来妈妈和爸爸结了婚,随爸爸去了西藏工作,在艰苦的高原生活了十来年,终于可以和爸爸一起调回内地。眼看着好日子就要来临,可是就在回老家前夕,我十三岁的哥哥却意外夭折了。这对妈妈来说是一个异常沉重的打击,整整一个星期几乎都在昏迷中度过。直到回到阔别已久的老家,和弟弟妹妹团聚的喜悦才减轻了妈妈的部分痛苦,一家人的生活又重新步入了正轨。可是幸福总是短暂的,没过几年,妈妈的身体就出现了状况,最初检查结果是肾炎,等病情加重时,才发现是糖尿病,就是这个现代老年人最常见的“富贵病”,在妈妈正当壮年之时夺去了她的生命,那一年,妈妈才44岁,我和姐姐一个15岁,一个18岁。认识妈妈的人都感叹说:“真是可惜了,那么好一个人,以前吃了那么多苦,眼看着孩子就要长大了,终于该享福了,结果却......老天真是太不开眼了。”
妈妈有着中国母亲的传统美德——善良,勤劳,坚韧,无私。她性格沉静,待人和婉,可是对我们姐妹俩却是慈爱中不失严格。在我们童年时代,父母打骂孩子是一种常见的教育方式,我的妈妈虽然受教育程度低(小学毕业),却很少打我们。只是对我们姐妹的品行举止规定严格:不但要求我们做人要善良、诚实,有责任感,对平日的坐立行走,吃饭说话和待人接物也有一整套的规矩。妈妈并不是一味要求我们姐妹做到,她自己更是以身作则,让我们在耳濡目染中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
那时候的我还不懂事,一听妈妈说“女孩子应该怎么怎么样”就特别反感,觉得妈妈思想封建,重男轻女。直到我自己做了母亲,有了孩子,才体会到妈妈的良苦用心。每一个人活在世上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可是这份尊重却是通过从小培养起来的自重和对别人的尊重换来的,妈妈没有深厚的学识,却终生践行着这个朴素的人生道理,并且我也相信,如果哥哥还在世的话,妈妈也是一样的要求。
妈妈身上有很多让我佩服的地方,其中之一就是:即使在物质匮乏时期,妈妈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美的追求。还记得三年级时父母单位分了房子,我们终于搬了新家。那个时候大家都还很穷,也就不怎么讲究,很多人家的窗帘都是随便买块花布挂上去,而我妈却专门跑到县城最好的商店去买了当时最贵的窗帘,那是一种相当漂亮的白色蕾丝窗帘,来我家的每个客人都称赞我家的窗帘好看,要知道我妈平时是很节俭的,但是她也不会因此就放弃对美的追求。
穿衣打扮方面,妈妈也一直遵循贵精不贵多的原则。妈妈的衣服其实很少,但每一件都还算得当时条件下质地较好的,而且每一件都被她很用心地对待,总是洗得干干净净,熨得平平整整,每次出门都穿得整整齐齐,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皮鞋擦得一尘不染。妈妈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打扮是烫着一头波浪长发,上身穿一件白色带暗纹的真丝衬衫,下身穿一条墨绿色的百褶裙,脚上穿一双式样简洁的黑色半高跟凉皮鞋,这身装扮再配上她白皙的皮肤,端庄的仪态,在我心中简直就是女神一样的存在。
工作家庭之余,妈妈也有自己的爱好——伺弄花草。我家有一个长长的阳台,妈妈在阳台上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春天是娇艳迷人的杜鹃和月季,夏天是清香扑鼻的栀子和茉莉,秋天是的绚烂多彩的菊花和秋海棠,冬天则是红艳艳的一品红和各种常青植物。虽然都只是最普通的花,但是每个季节,都装点着我家阳台,把这个小小的角落变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每次走到楼下,我总会抬头望望我家的阳台,而每次都会有一种幸福的感觉涌上心头。可惜的是,我和姐姐都没学到妈妈的本领,妈妈去世后,阳台上的花儿们也就渐渐地衰败了。而那个开满鲜花的阳台,却成了我心里永不磨灭的记忆。
妈妈的一生虽然不算长,却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姐妹。我们从妈妈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只是,我和姐姐都做得不如妈妈好,这也让我更加佩服妈妈,更加理解她的不容易。虽然妈妈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但是她留给我的爱,教给我的道理,却成了我人生中指路的明灯,永远地照亮着我,陪伴着我,给我勇气和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