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馆 |佛妆髡发,揭秘古代少数民族女子的奇异妆容!
——《揭秘古今中外美妆真相》系列11
说到“佛妆”,万不可以字面的意思理解它。细细品读中国的美妆历史,就不难发现,有很多妆容的由来都充满偶然性,诚然佛妆也是其中之一。历史上的佛妆缘何而来,后又发展如何呢?跟随今天的美妆博物馆去寻找答案。
“佛妆”由来
历史上的佛妆最早出现在辽代,是北方少数民族妇女们常见的一种妆容。据记载,辽代妇女将一些黄如金色的东西,涂于面部,不仅使大范围的女子竞相效仿,且长久不洗,以此面妆见人。因此,后来佛妆也被称为了黄妆。在叶隆礼《契丹国志》卷二五《张舜民使北记》里便有明确的记载:“北妇以黄物涂面如金,谓之‘佛妆’。后期关于佛妆,亦或是黄妆的记载也层出不穷。”
与施粉相似,这种涂于面部的金黄色物质成为辽代女子用来护肤的主要方式。少数民族的游牧生活造就了她们奔放的性格,草原驰骋的女性也不在少数。再加上北方干冷的气候环境,使得这些少数民族的姑娘们必须想一些特殊的办法保护肌肤,免遭风沙洗礼。
关于“佛妆”由来的其他说法
除过日常护肤护肤的需求之外,关于这种奇异妆容的由来,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提倡人丁兴旺的古代人始终奉行着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这在只延续了200多年的辽代也并无差别。
辽代女子乐队
古代在一些宴席上有女子进行歌舞表演已经屡见不鲜。甚至也有妓女作伴,这些妓女大多出身家境贫寒,也有一些是良家妇女,她们大抵是可以在家过着普通百姓的生活。但因有几分姿色,便被迫被选为歌姬甚至沦为妓女,古代一些性情刚烈或是不甘接受这样命运的女子便想办法将自己变丑以求得安全。
辽代散乐图
于是就有了深秋之后,将一些瓜蒌涂于面部,使得面部浑浊不堪,直至第二年春季才洗去。这种原本只是用来逃避“庸役”的方式,却在无意间保护了面部,使得面部洁白如玉,肌肤也更加嫩滑。这种既躲避了灾难,又保护了肌肤的奇异妆容便这样得到了辽代女子的大范围模仿沿用。
此外,关于辽代的佛妆还有说法是受到佛教影响。实际上,不仅仅是古代,就算当今社会,一些寺庙的佛祖依然是金色的面容。不管是躲避伤害,还是受佛教的影响,亦或者是用以护肤,都无可争辩的都造就了辽代奇异的佛妆。
关于佛妆还有第四种说法,佛妆从鹅黄妆衍生而来。不得不说,妆容的传承演变也是经过了千年历史,这种说法也不无道理,只是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特色。佛妆就是辽代的特色。
辽代奇异发型:髡发
配合了佛妆的清奇,辽代还有一种称为髡(kūn)发的奇异发型。所谓的髡发是指不论男女老幼,都要剔去部分头发。髡发的式样不同,主要的是以剃去顶发,也有一些在四周留短发,或者两耳旁为长发,也有一些人只留额前左右各一缕长发垂于耳前。
与佛妆想似不仅仅是发型的奇特,古代女子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对女性的压制与迫害,使得这些女性从妆容到发型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变。髡发一定程度上是反映少数民族别致的审美,另一方面则显示了女性丑化自己,与当时的社会制度反抗,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佛妆”的后期发展
值得称赞的是,辽代少数民族创造的这种奇异妆容并没有随着辽代的灭亡而退出了历史舞台。金朝以及后期宋朝也都有“佛妆”的踪迹,不过称呼不一样了。宋朝称之为“黄妆”。不可不说这是一种对佛妆的延续发展。
这种在宋朝得到大范围发展的奇异妆容甚至一度成为了宋朝皇宫里的妃子们经典妆容。宋朝彭如砺曾有这样的是诗句:“有女夭夭称细娘(辽燕俗称女为细娘),真珠络髻面涂黄。”这里的面涂黄反映的便是宋朝时期女子面部黄妆的现象。
宋末怀仁皇后
与辽代和宋朝相反的元朝,没有了佛妆的影子,甚至黄妆也渐渐的退出了历史舞台。毕竟时代不同,制度不同,审美也就不尽相同了。
辽代延续的200多年里,见证了历史上少数民族女子奇异的妆容与发型。这是与当时的社会制度、少数民族生活习惯、以及当时女性的奇异护肤追求等都紧密相关。泛舟于中国美妆历史的长河中,不经意发现,原来古人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亦或是一次未走心的想法,都可能衍生出一种瑰丽的美妆经典,正是这一个个不经意的延续,才使得中国的美妆历史更加令人神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