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年度基础写作营第23篇,1998字,累计43964字】

应朋友之请,帮她做了一份调查问卷。为了认真回答问卷当中的问题,我查阅了相关资料,从而学习了死亡教育的相关知识,真是意外的收获。在此分享给大家,看看“死亡教育”和我们平时理解的概念是不是一样?
1、您对死亡的态度、看法是怎样的?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人生的最后一环。生老病死是自然万物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也是如此。
每一个生命都是浩瀚宇宙的一分子,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水滴,都值得尊重和珍视。生命的意义不只在于生命的长度,更在于生命的质量和存在的价值。
2、您是否了解死亡教育?或者您理解的死亡教育指的是什么?
死亡教育于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美国,后传播至西方其他国家。
我国学术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现代死亡教育,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死亡观念的束缚,目前国内对于死亡教育方面仅限于理论探讨,缺乏实证研究以及科学系统的教育体系和专门的死亡教材。
我国港台地区在死亡教育方面相对发展得比较迅速。
死亡教育的定义:就是帮助人们在面对死亡(他人的和自己的)时寻求良好的心理支持。
死亡教育的目标:台湾黄天中博士将死亡教育目标归纳为以下三点:
(1)资讯的分享/知识的获得,即介绍与死亡和濒临死亡主题相关的具体事实,以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的基本知识,从而有正确的观念、做决定的能力和积极的行为;
(2)自我意识/价值澄清,即对有关死亡、濒临死亡及居丧、死别时人的想法、情感和态度的审视和澄清,同时也包括个人对死亡方式的选择以及在面临生死抉择时的观点;
(3)助人、解决问题技能/调试行为,即传播死亡教育知识,传授助己助人所需要的技巧。
死亡教育的内容:死亡的本质、有关死亡和濒死的态度及情绪、对死亡和濒死的调试处理。
死亡教育的途径:
(1)在学校分层次开展死亡教育课程;
(2)官方和非官方的死亡教育组织或机构;
(3)舆论宣传;
(4)死亡体验。
3.在您从业生涯中是否有人咨询过关于死亡相关的话题呢?是否有家长或其他人咨询过该如何给孩子谈论死亡的话题?
有。比如居丧障碍。有一位来访者对于十年前的亲人死亡事件仍然不能释怀,从而对自己的生活态度、人生选择以及身体健康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有的中小学生,向家长提出恐惧死亡,认为将来父母死亡以后,自己难以在世上存活;将来自己也要面临死亡,死亡意味着自己拥有的一切都不存在了,什么也不知道了,沉入一片黑暗,非常可怕。有时在睡梦中被死亡的想法吓醒。
有的孩子因学业压力过重、家庭发生变故或者遭遇生活挫折,导致抑郁倾向,丧失生活的乐趣和生存的信心,出现自残和自杀行为。

4.通常在遇到或有可能遇到有人咨询如何跟孩子谈论死亡的话题时,您是怎样做的?有什么好的方法吗?(从心理学的角度,有哪些方法比较适合跟孩子谈论死亡的话题?)
在游戏和活动中让孩子观察体验,讲故事的方法也不错。如果出现心理障碍,需要接受科学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1)如果家庭环境允许的话,可以让孩子在家里养小宠物。如果做不到,也可以给孩子多创造机会接触小动物。这不只起到陪伴成长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孩子自己观察承担“生命和责任”,学会接受“死亡和怀念”。
(2)有一本北欧的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还有一部墨西哥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都是死亡教育的一种普及方式,里面关于死亡的观点和态度浅显易懂,有助于帮助孩子增加对死亡的理解。
(3)心理沙盘治疗,透过运用特殊的沙盘媒材作为非口语媒介,释放情感压力,构建正向认知,是一种非常适合应用于孩子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方式。
5.您认为应该在孩子多大的时候,可以跟他谈与死亡相关的话题呢?
没有年龄限制,2-3岁的孩子就已经具有对于死亡的基本认知,不同年龄的死亡认知程度不同。当孩子遇到死亡话题的困惑时,就可以适时进行死亡教育。
不过务必注意根据年龄特点分层次适度教育,避免过度的死亡教育造成继发心理问题。
比如3岁半的孩子,会对小麻雀的死亡探究不停,“死了是什么意思?”“它为什么会死?”“爸爸妈妈会不会死?我会不会死?”
虽然这不是一个愉快的话题,但是父母要看到,孩子展现的是单纯对生命现象的好奇,一种对生命探索的热情,这时候如果和孩子一起进行一次生动有趣的生命科学探索活动,满足他的求知欲望,也许是最适当的。

6.您觉得是否应该在幼儿园阶段开设死亡教育的课程?死亡教育有实施的必要或意义吗?
死亡教育有实施的必要和意义,而且应当从幼儿园阶段开始开设相关课程。
一是我国死亡教育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美国、德国的死亡教育从幼儿园抓起,英国、日本、法国、荷兰等许多国家在大、中、小学开展了死亡教育课,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是死亡教育能够让人们意识到生命是有限的,从而珍惜生命,放弃随意处置生命的行为,采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使人生更加丰富多彩、有意义有价值,拥有幸福美好的一生;
三是死亡教育能够提高人们面对死亡的心理应激能力。以积极的态度充实人生经历,以理性的态度面对死亡,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减少生者与逝者痛苦,从容面对生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