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我会被迫做一些自己不认可的事情。被迫的意思是指我基于趋利避害的判断认为自己不做不行,不认可是指这件事情跟我的价值观有冲突。如果一直秉持趋利避害的原则,实际上我应该接受这个事情,至少不应该反感,可我做不到,总是边做边生气。结果事情不能快速的做好,人的心情也变得很差,比起拒绝或接受,这个状态让我更难受,损失更大。
那我不想做还得做的纠结背后,到底是什么呢?
对一件事情的认识和判断,每个人都是各不相同的。很多时候,周边的人会有与我们不同的认识的想法,他们会试图说服我们,影响我们甚至限制我们,控制并让我们改变。如果我们没有相应的手段或逃避或防御或反击,而自身又不能接受,就会产生内心的冲突,我认为这就是纠结的本源,是认知上的失调。这个认知失调,会激发生理上的自动防御机制,情绪化就是它体现的方式。
我原先一直以为,只要能解决情绪的问题,我就可以不再受不想做还得做的纠结的困扰。要么用理性说服自己,因为自己之所以去做,是因为这样是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那么就说服自己,承认损失,承认这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欣然接受。要么坚守自己的底线,因为情绪的产生就是证明自己的利益受损了,维护好自己的边界,虽然短期利益会受损,但长期看来,可以减少超越我边界的事情。
于是我尝试用理性的分析来说服自己,确实有些效果,不过只是在情绪平复后可以让自己更好的回复正常。而问题发生时处在情绪中的我根本无法动用理性,所以这一条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是让结果不是那么坏罢了。
我也在尝试克制情绪,在问题发生的时候如果能识别到自己情绪化了,会想尽一切办法压制或化解情绪。的确会有一些效果,但如果问题不能得到改善,情绪很快又会回来,而且会比刚开始更强烈,所以我放弃了这个方法。因为问题是引发情绪的根源,不处理问题,情绪就无法消除。
我也试着顺应情绪,积极的反抗,但很多时候这并不符合我的长期利益,因为情绪的反应并不总是正确的。
后来我发现,把注意力放在情绪上并不是个好方法,尤其是希望压制或弱化情绪。我觉得情绪并不完全是坏事,它在提醒我们有问题发生了,这是一种提醒机制。情绪的出现对我们确实造成了不少影响,但如果没有情绪,很可能我们会丧失一个对外部世界快速反应的能力,无法做出及时的反应会让我们受到更大的伤害。而且我们不希望产生的只是那些坏情绪,如压力,焦虑,恐惧。我们希望产生好情绪,如开心,幸福,愉悦。所以情绪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某些情绪给我们的是不好的体验或带来了坏的结果,我们也任由它们影响自己。
我太看重情绪了,觉得有了情绪就不得了了,必须正视它,解决它。可很多时候情绪的产生可能只是我的本能反应,是印刻在基因里的解决以前问题的方法,是自己的习惯反应,是基于错误判断后的反应。情绪所代表的含义很可能是错误的,是需要忽略的。
比如我经过判断后决定一件事情必须要做,可内心是拒绝的,此时我的拒绝可能是基于我对这个事情有不好的回忆,对这个事情的相关人有反感,对我自己不够有信心等。这些情绪跟这件事情能不能做,可否做成,有没有利益没有任何关系,受这个情绪的影响就是不必要的。
也就是说,我不需要太过于看重自己的情绪,因为这可能是错误的报警。我也不能直接压制情绪,因为这是一个自动防御体系,是辅助我决策的工具。情绪对我来说只是一个信息提供者,我可以参考,但我不应该按照这个去做,我是情绪的主人,做判断和决定的是我。
情绪难以消除,不可压制,且信息准确性可能不高,但很多时候对我来说是很好的参考。所以我应该控制一下情绪,了解情绪的边界和不足,与情绪和平共处,享受它的好处,也接纳它带来的问题。
不想做还得做的纠结,对我来说是必然存在的。既然纠结,那就纠结吧。让我在纠结中想方设法的更好的做事,不认为纠结是坏事,不认为如果没有某某就会某某,因为现实中多是不如意的事情,只要能前行,总会越来越好。
网友评论